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发病率攀升以及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中医理疗康复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中医康复的需求将会增长到600万人,中国将出现一个20000亿元的康复理疗服务市场。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这一领域正逐步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赛道之一。


编辑:夜雨

如果说,临床医学以生存为主要目的,让患者能够生存下来,那么康复医学则是以生活为目的,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根据《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康复理疗需求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行业整体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未来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什么是中医理疗康复?

重大疾病的痊愈不再是只靠手术和药物完成,康复的效果也将成为痊愈的标志,中医理疗康复就是运用中医学,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技术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及特定部位,调节气血阴阳,疏通经络,经络通畅后,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得以增强,从而实现调整身体机能、缓解症状、促进恢复的效果。

中医理疗康复包括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艾灸、耳穴埋疗、正骨、整脊、中药外敷、药浴、火疗、熏蒸、电疗、蜡疗等多种传统技法。这些方法源远流长,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功效,是中医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低术后风险、控制复发与并发症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理疗康复不仅有效填补了西医在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和功能恢复方面的空白,还以其“非侵入性”和“低副作用”的显著优势,成为众多患者的首选。

我国康复医疗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四个核心人群:

1.老年人

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庞大的康复医疗潜在市场。据统计,约有4%至6%的老年人存在生活自理困难,亟需专业康复和照护服务,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将成为康复理疗服务的“主力军”。然而,目前提供老年康复的机构只能满足约20%的实际需求,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康复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2.慢性疾病患者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患者在急性发作或手术后,急需科学的康复措施,以防止疾病复发。中医理疗康复不仅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3.术后患者

术后患者是强需求康复群体,手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通过物理治疗、运动康复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精神和恢复器官的功能,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4.亚健康人群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也有康复需求,以预防疾病和提高身体抵抗力。

由此可见,我国对康复理疗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强,尤其是在慢病管理、老人护理、居家康复等细分领域,市场空间巨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中医理疗行业的市场规模已初步突破7000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13000亿元。

近年来,为更好的引导中医理疗行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类政策,政策主要围绕规范中医理疗服务市场,完善基层中医理疗服务保障,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等。

例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与康复的有机衔接。各省市也纷纷响应,提出支持康复产业发展,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康复机构建设,提升康复辅助器具的兼容性和适配率,全面提升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国中医理疗行业由四大主要类型的企业组成:首先,领军的公立大医院具有最强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承担着行业的基础支撑。其次,是具有全国性布局、管理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连锁中医理疗集团,如张仲景国医馆、固生堂、圣爱中医等。再次,地方特色中医理疗机构也在不断发展,以方回春堂、通透堂、铭医堂等为代表,服务具有较强地方特色。最后,中小型中医理疗机构多分布于基层,虽然其服务质量和品牌口碑参差不齐,但也是行业中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疗康复市场存在哪些乱象?

在刚性需求增加,政策助推的背景下,理疗康复项目成为各路资本竞相争夺的对象,但是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医理疗行业最为突出的就是行业内的乱象频发。很多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存在故意虚高价格、不合理收费、虚假宣传等现象。一些美容馆、洗浴中心、足浴会所也打起了中医理疗的“旗号”,加入了拔罐、刮痧、经络疏通、针灸减肥及中医美容等项目,追求利润的同时,却忽视了技法的标准化和安全保障。

这些“野生”机构在师资力量、设备管理、场所卫生、安全措施等方面往往无法达标,导致拔罐烧伤、熏蒸烫伤、针刺出血甚至感染的事故屡屡发生,给中医理疗行业的整体形象带来了巨大冲击,也让公众对中医理疗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

究其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监管难度大。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违规行为隐蔽性强,取证和处罚困难,执法部门难以对各种非法经营行为做到全覆盖、无死角。部分机构为了规避政策限制,采取“隐形”操作方式,给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第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行业标准缺失。目前,行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导致不同机构之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监管、卫生执法、行业自律等部门职责界限模糊,导致监管效果不佳,难以形成打击违规行为的态势。

第三,基层中医药及健康管理基础薄弱。基层中医药服务缺乏规范、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尤其是在偏远及农村地区,中医理疗的基础设备和专业人才匮乏,难以保证技术和服务的高质量水平。

第四,中医理疗行业的人才缺口严重。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我国康复理疗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康复理疗人才总数不足20万,其中拥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康复理疗师也只有5万多。许多康复技术人员多是从神经科、护理、中医等相关科目调配而来的,专门的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建立,水平良莠不齐。

人才短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至少需要拥有135万合格康复理疗技术人才,才能支撑起健康养生产业的健康发展。缺乏专业的康复人才,不仅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也限制了行业的规模化扩展和专业化细化发展。

行业乱象、监管难题、基础设施短板和人才缺乏,成为推动中医理疗康复行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未来,行业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提升服务标准,推动行业自律,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中医理疗康复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医理疗康复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健康理念的不断演变与提升,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疾病治疗,而更注重于疾病的预防、身体功能的优化以及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康复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医疗瑰宝,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展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演进趋势。

一、以“防治结合”为核心,实现健康管理的全链条覆盖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这是中医康复医学最为突出的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传统医学强调的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为现代健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国内掀起一股“治未病”的热潮,彰显了公众对健康预警、早期干预的迫切需求。中医康复医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趋势,通过健康体检、个性化调养、慢性疾病早期干预等方式,为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服务不仅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还能减轻医疗体系的压力。

二、着眼基层,推动全民康复

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长时间在医院或专科病房接受治疗,大量轻中度疾病或慢性疾病患者,更适合在社区或基层机构进行康复护理。基层康复具有成本低、便捷高效、贴近民众的优势,未来应成为中医康复的主战场之一。

在农村、社区、养老院、居家环境中,简便易行的中医康复方法可以广泛推开,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例如,日常的推拿、穴位按摩、艾灸、刮痧、拉筋等传统技法,配合低成本、适用性强的中医康复装备,可以为基层医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种方式不仅方便患者,而且能有效促进家庭和社区的健康维护。此外,基层康复服务的普及,还能缓解大医院的压力,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三、中西结合

现代西医康复学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包括生理病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神经生理学等,具有合理的认知与评价体系,在治疗设备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

中医康复医学与现代西医康复学虽然是在中西方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下产生的,具有思想基础和治疗方法上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许多相似和共通,如中医康复医学理论的“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与现代西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相符合。

以整体康复观为例,中医康复医学强调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即“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的统一关系。就要求康复工作者重视环境、社会对康复对象病理变化的影响,帮助康复对象主动适应,从而促进康复。未来二者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融合互补,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四、精品化,专科康复将成为主流康复服务模式

综合康复医院在基建成本、科室建设、人员投入等方面门槛较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相比之下,专科康复中心、康复门诊的门槛则低很多,管理运营也没有那么繁琐,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因此,以服务为优势,培养用户粘性的康复门诊,将是下一个资本的涌入点。

写在最后

“临床医学赋生命以岁月,康复医学赋岁月以生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康复理疗凭借其独特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优势,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中医理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应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完善行业标准等方面全面推进,防治结合、推动基层普及、中西结合、精品化将成为中医康复理疗持续创新的关键词。


来源:杏林新视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