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守护百姓健康的重要一步。不少读者反馈,“心电一张网”的落地,成功挽救了一个个家庭的“顶梁柱”,避免了悲剧的发生。群众受益自然是好事,我们要关注的是,对于基层而言,该项目如何落地?对于县域“龙头医院”而言,其实际运行效果如何?近日,笔者前往安丘市人民医院做了实地探访,了解到该医院用“急慢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安丘市户籍人口97万人,辖14个镇街区,866个行政村。该地是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市、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区、首批省财政支持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提升项目县。安丘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50年,2016年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现有南北两个院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2000张,在职职工2200余人。年门诊量80余万人次,出院病人8万余人次。“在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安丘市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号召,于2024年深入推进心电一张网项目,旨在通过远程心电监测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救治能力”。安丘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稳步“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于是该地用五年时间织就县镇村三级慢病协同网,让24.79万老年人的健康有了“云守护”。 事实上,急诊和慢病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科室,某种情况下,它们所分管的疾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以说,“心电一张网”是安丘市慢病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这张覆盖全市的“心电一张网”,是安丘慢病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2020年安丘市人民医院启动建设的县域慢病管理中心,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将135台便携设备铺设到村卫生室。这些设备可实现检查数据实时回传、分级预警。“过去村民做个心电图要跑镇上或县城,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安丘市人民医院外联办主任宋科学说,自“心电一张网”项目启动以来,安丘市人民医院与铺设网点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心电筛查网络。通过定期收集并分析筛查数据,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统计显示,自2024年4月安装相关设备到2025年6月30日截止,安丘累计筛查人数达到57784人次(乡镇卫生院45932人次,社区卫生室11852人次),这一庞大的数据基础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期间,该地共识别出高危人数共计360人。“心电一张网”项目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高效的治疗衔接机制。筛查出的高危患者能够通过“绿色通道”迅速转诊至安丘市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等急重症患者,医院通过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快速再灌注治疗,有效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截至6月30日,共有201人次通过该项目成功转诊并接受治疗,其中84人次的高危患者通过介入、手术治疗改善病情,杜绝了一个个家庭悲剧的发生。安丘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杨明涛表示,近年来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疾病预防与临床治疗进行深度融合,为慢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医院“心电一张网”搭建的如此迅速,和自2022年开始所推广的慢病管理系统密不可分。当时在不少村医“玩不转”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安丘市人民医院组建工作人员下乡教学,最终实现村卫生室心电图上传率达100%。如果我们把镜头转到市人民医院,可以看到这里的心电诊断中心有专家轮流在此值班,随时注意各村心电监测动向,做到10分钟内就可出具结果。在慢病管理方面,如今安丘市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一张名片。近年来,他们聚焦于六种常见慢性病,实行了“急慢结合”的科室协作新机制。相关工作流程也简单明了:由慢病管理中心统筹,全院做好筛查工作,有高危患者要分配至相应科室,同时做好规范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到慢病管理中心。出院之后,该中心会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我们相信,“急慢结合”在未来一定是县域龙头医院的标配。因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慢病是挂钩的,但是“量变引起质变”,在以往患者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时候,往往来不及送到医疗机构病情就已迅速恶化。所以县医院不仅要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同时还要提高筛查水平,把诱发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控制好,让老百姓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这点做好了,百姓就医的幸福感获得感自然提高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