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中国脑机接口领域的焦点无疑落在了天津。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的喜庆氛围中,从基础学科建设到学术交流平台,再到临床转化应用,天津完成了一次令人瞩目的“三连发”,标志着其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已初步成型。 01 学科奠基 1.3亿校友捐赠,夯实创新根基
9月29日,天津大学校友伉俪——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董事长高峰与明石创新技术集团董事、总经理唐焕新,在母校130周年校庆之际宣布捐赠1.3亿元人民币,设立“天津大学脑机接口学科建设基金”。
这笔巨额捐赠并非简单的资金支持,更是一场“产业+科研”的深度绑定。捐赠仪式上,高峰校友被聘为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其领导的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更与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强强联合,共同攻关脑机交互关键材料与核心器件,旨在打通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制造的瓶颈。
这笔基金将专项用于设备迭代、平台构建与奖掖师生,为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的脑机接口本科专业提供更优质的育人资源,从人才源头为中国脑机接口的未来筑基。
02
临床落地
全国首个综合临床实验病区启用,打通“最后一公里”
10月1日,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大学脑系科医学中心)天塔院区开诊,全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临床实验病区正式启用。这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床的“最后一公里”被正式打通。
在这个全新的病区,由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神甲、神毫、灵犀指、神光等一系列脑机接口产品将开展集中临床研究。病区将系统布局针对脑卒中、脑瘫、帕金森病、癫痫、脑积水、颅脑创伤、视听障碍等重大神经疾病的脑机接口综合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从疾病筛查、精准治疗到智能康复的全链条医疗服务。
03
学术引领
首部专业期刊创刊,打造国际化学术阵地
10月2日,国内首部脑机接口专业期刊——《脑机接口学报》 正式创刊发布。该期刊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公司主管,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将以中英文双语形式面向全球发行,为全球脑机接口领域科研人员搭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表载体与学术交流桥梁。
长期以来,国内脑机接口研究成果分散于各类期刊,缺乏系统性的专业阵地。《脑机接口学报》 的诞生,精准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学报执行主编、脑机海河实验室副主任刘爽教授表示,该刊旨在打造“扎根祖国大地的、国际一流的中英文双语期刊”,构建一个连接中国与世界脑机接口科研共同体的高质量桥梁。
在短短数日内,天津围绕脑机接口领域,完成了一次从 “学科建设—学术平台—临床转化”的完美闭环演示:
以捐赠基金夯实人才与科研基础;
以专业期刊掌握学术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
以专用临床病区加速技术验证与产业转化。
这三者相互关联,彼此赋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圈,可称之为脑机接口发展的 “天津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展现了天津在布局未来产业上的前瞻性与系统性,更为中国乃至全球如何高效推动前沿科技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天津样本”。中国脑机接口的未来,正从这里加速驶向现实。
信息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