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超400家医院, “主动退出”医保!
8月28日,辽宁省营口市医保局发布一则《关于定点医药机构解除医保服务协议关系的通知》。公布解除盖州益民肛肠医院等53家医药机构解除医保服务协议。
从解除原因来看,只有1家为违约解除,其他52家为主动申请解除。
↑向上滑动查看名单↑
不是个例。近期江苏苏州、甘肃酒泉、内蒙古乌海、吉林、重庆市南岸区等多地医保部门相继发布公告,大批定点医疗机构自愿申请解除医保服务协议。
9月1日苏州市医保局发布《解除医保协议的医药机构名单公示》,其中苏州瑞金门诊部等20家定点医药机构解除医保协议。
8月28日,甘肃省酒泉市解除李永德诊所等52家定点医药机构医保服务协议。
8月11日,青岛政务网发布发布中止、解除部分单位定点医药机构服务协议暨医保卡省内“一卡通行”公告。其中青岛市南仁启诊所等67家定点医药机构解除业务。
8月7日,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发布消息,解除南关区艾络康中医门诊部等121家省直定点医保服务协议。
8月6日,内蒙古乌海市医保局发布消息:共解除医保协议定点医疗机构99家、定点零售药店100家。
......
短短一个月内,就有超400家定点医药机构主动解除医保服务协议。曾经大家抢破头都想要的"金字招牌,如今怎么就成了“烫手山芋”?
根据 2021 年实行的《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指出:
医疗机构可以主动申请中止、解除、或不再续签医保协议,之后产生的医药费用,医疗保障基金不再结算。
此外《暂行办法》也明确指出,公立医疗机构不得主动提出中止或解除医保协议。
因此,这股“解绑医保”的浪潮,主要冲击着一批民营医疗机构和药店。这背后,是医保监管收紧、经营压力增大、以及整个行业洗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相关平台统计,2025年至今,全国已有数千家民营医院、药店主动解除了医保协议。但这仅仅是洗牌的开始,国家及地方层面正在进一步加强退出机制......
国家出手
医保定点“严进严管”
去年12月,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在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就指出:
各级医保部门要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医保基金收支规模等现实情况,合理确定定点医药机构规模,健全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完善“两定”机构协议管理,“绝不允许将不具备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定点管理,绝不支持超越医保支付能力盲目扩大定点医药机构规模”。
今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通知》,再次强化对“医保定点”的监管力度。
其中,点名三类应及时解除医保协议的行为,包括医疗机构涉嫌虚构医药服务项目、伪造检查检验报告、编造病历、提供虚假处方等。
此外,对新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也在变严。要求新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设立6个月政策辅导期。要求在这6个月内,若机构出现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将直接被解除医保协议。
毋庸置疑,定点医药机构正从“宽进松管”迈向“严进严管”的新阶段。而国家医保局这一纸“新规”的杀伤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可见,除了主动解除医保协议,还有一批医院因违规行为遭遇清退,这与医保监管趋严同样关系密切。
截至2025年9月3日,全国定点医药机构解除医保服务协议,正以分钟级的速度在全国蔓延。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行业洗牌。在新的医保监管生态下,倒逼民营医疗领域从 “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管理” 的深刻转型。
民营医院洗牌下
耗材设备采购的变革与机遇
事实上,退出医保对民营医院等市场主体来说有利有弊。
此前,微医控股首席医保专家席振录曾指出,解除医保协议后,多数医药机构通常会面临两种选择:
这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就有民营医院在被医保部门解除医保服务协议后不久,走向了停业的结局。
对于大部分民营医院来说,退出医保可能会面临缺少信用与服务背书,流失部分依赖医保的患者的风险。关键在于,退出后医院能否跳出旧系统、构建新价值网络的开端。
此外,随着医保监管趋严和医院运营模式的转变,也深刻影响着医疗设备采购。
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医院,在设备采购时都会更加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关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购置、维护、耗材等),而不仅仅是初始价格。
性价比高、可靠性好、售后服务完善的设备将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设备厂商可能需要从单纯的“卖产品”转向提供 “产品+服务+解决方案” 的综合模式,例如设备租赁、托管服务、技术支持等,以更好地适应医院的需求变化。
当前,这场医保资格淘汰赛仍在继续。无论医疗机构选择退出还是留守,新的医保体系下,对于医院和医械供应商的洗牌还将持续深入......
来源: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