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管理费占费用总额 管理:“管人,理事”。单位管理费占费用总额,这个指标,很直白就是医院“管人、理事”花的钱占医院全部支出的比例,在卫生财务年报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反映医院“管事成本”的高低,是医院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财务指标。 指标计算也非常简单, 单位管理费用占费用总额(%)=管理费用/总费用×100% 管理费用在财务年报中的解释为:反映医院单位本期本级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开展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由单位统一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经费、工会经费、诉讼费、中介费等。 管理人员在卫生统计和财务年报中的解释为:医疗卫生机构中担任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人员之和,包括从事党政、人事、财务、统计、信息、安全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 其实,这个指标,比较热门是和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医院去行政化、医院压缩行政后勤岗位,向医护等关键岗位倾斜等政策息息相关。如: 1 2024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426号(医疗卫生类380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表示要配合中央编办积极指导各地在医疗卫生系统事业编制总量内,加强统筹调剂和内部挖潜,优化医院内医务人员结构比例,压缩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将更多编制资源向儿科岗位等关键和紧缺岗位倾斜。 2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海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表示要坚持去行政化,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逐步推行院长职业化和聘任制,行政人员不得任院长等领导职务;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去除编制,实行全员聘用管理。 3 三明医改首创“5:4:1”人员配置原则,即临床50%、医技40%、行政后勤10%。严格控制行政后勤人员比例不得超过全员10%,超编部门需在3个月内通过轮岗、转岗向临床一线分流。河南省安阳市、浙江省台州市等多地也开始效仿。 这个指标,关系着医院的去行政化,向医护人员倾斜等政策,受到了很多的关注。那问题来了,医院一般情况下,到底需要多少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有没有相关文件的规定和约定俗成的比例呀?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 按道理,医院的管理人员不能不多,但是老兔子去很多医院访谈的时候,听到一些医院管理人员占比达到了20%及以上,吓得人一头冷汗,其实是部分医院把工勤人员也放入管理人员序列,这就造成数字过大。我们在进行统计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统计的口径。 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管理费用占比是我们看医院支出和成本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虽然国家和行业内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很多文献和行业数据可以进行参考。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公立医院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一般在5%至10%之间较为适宜。 管理费用占比不是越低越好,老兔子听到很多临床的老师吐槽,说医院管理人员不创造价值,靠临床养着的,医院管理人员干涉太多,管着管那,不需要设立,这是因为从事工作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完全不同,这能理解。但老兔子一直认为,管理是推动自然效率向管理效率迭代升级的关键步骤,没有管理,任何组织会效率低下,问题迭出。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很简单粗暴《为什么越“不干活”的人收入越高》,书中对管理人员引入了这么一个公式:管理人员的价值=团队价值×(管理效率-自然效率),我觉得中间观点很对的,医院管理人员的价值体现,我们也要引入这个概念,每花一元的管理费用,能不能带来超过1元的效率提升和运营价值。随着组织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转变,需要大量高学历、高能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也需要进入一些管理工具和软件,管理费用不必然的会增加,我们不能看管理人员花了多少,更多的要看花的值不值,也就是管理能创造多少价值。对于管理费用,老兔子个人认为,战略性投入,投资性支出是是必需的,对于无效的报表、低效的会议、重复的人力这些消耗性的支出是非必要的。比如江苏某三甲医院通过各类举措,实现人力资源、财务、后勤集成管理,3年内管理费用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具体举措有: 1. 优化管理流程 推行“流程再造”,避免重复审批、人工填报;精简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应用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如OA、HRP、ERP)。 2.推动信息化替代人力 推行电子病历系统、自助挂号、智能导诊、无纸化办公;建立数据中台,减少人为报表、人工统计。 3. 控制非直接医疗人员比重 设置“非编”人员比例红线;合理外包非核心事务性工作(如简单的文书、档案保管、保洁、食堂、安保等) 4.加强资产使用效率 建立资产管理系统,减少浪费和闲置;控制低效采购和重复建设。 5.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对管理部门实行“成本-服务双挂钩”考核;管理部门也应“干多干少有别、干好干坏有奖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