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系的版图上,县医院一直是独特的存在——它是城市医疗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亿万县域居民生命健康的"守门人"。


然而这座连接城乡的桥梁,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颤。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4月,全国已有260多家县级医院悄然关停;在中部某地级市,短短4个月内就有4家县级医疗机构发布停业公告。


市政府官网检索结果截图

那些尚未倒下的县医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同行,大多在"内忧外患"中苦苦支撑,摇摇欲坠。



现状:内忧外患下举步维艰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生,或许很难理解县医院的窘境。

有人说:"县医院没科研压力,收入稳定,是工作生活平衡的绝佳'躺平'之处。"也有人提到:"隔壁县医院的主治医生都拿到国自然项目了,比市里大三甲的同学还厉害。"

诚然,百强县的县医院日子相对滋润,但这类"幸运儿"终究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县医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同行,与城市大医院的差距堪称鸿沟。

首先是留不住人才。

某医学论坛上的薪资分享显示,城市三甲医院医生的月收入往往是当地县医院的1-2倍,部分县医院医生2025年的月薪仍停留在2000+元。

图源小红书

而城市医院凭借丰厚待遇,对县医院造成了人才的虹吸效应。

一些渴望发展的县医院也曾试图自救,发布高薪招聘启事,希望招揽硕博生进入良性循环。可即便开出高工资,面对匮乏的实验条件,不少有志于科研的医生还是望而却步。

除了科研硬件短缺,部分县医院的临床设备也严重不足。硬件的匮乏导致招揽不到科研人才,临床设备的不足会不断流失患者,这是县医院的第二个困境。

医生技术过硬,却因缺乏必要的监护设施和手术器材,连最简单的骨折手术都无法承接,患者只能转诊上级医院。医生职业发展受限,优秀人才纷纷出走;患者因县医院能力不足,也将就诊首选转向城市大医院。

此外,受全球经济寒冬等世界格局巨变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事务的总投入有所增加,但分配到县医院的资金相对有限,且全球经济局势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物价上涨,使得许多县医院陷入资金短缺的境地。

财政匮乏、患者外流、年轻医生流失、专家型人才跳槽——缺人、缺钱,大量县医院的运营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出路探寻:政策扶持与医生自救


针对这一现状,政策层面的支持正在持续发力,带动各市县为县医院注入生机。


首先,是国家财政的专项支持。2025年,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统筹88亿元"强基工程"资金,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五大资源共享中心,推动"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



然后是省级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大。


如福建省5年投入5.81亿元,在59个县医院建设卒中、胸痛、创伤、呼吸诊疗中心,薄弱县医院最高可获1300万元补助。政策实施后,宁德市急危重症接诊量提升300%以上,急性胸痛患者从1151人次增至5309人次。



江苏省援青医疗队通过"院包科、师带徒"帮扶青海共和县中医院,填补25项技术空白,使其成为青海涉藏地区唯一拥有核磁共振的县级医院。


图片

图源青海共和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


南宁市争取5000万元中央资金支持马山县医院基建,并指导5家县二级医院升格为三级医院。



巴中市获564万元中央补助,用于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医疗设备配置。



除了针对县医院建设本身的帮扶,全国多个省市应国家卫健委的要求,举行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和县级医院骨干专科医师培训项目。帮助县医院财政,和提升县医生的个人能力,这两步齐头并进。

如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就在上周发布了相关的培训项目招收工作通知。

图源内蒙古卫健委

如果所在的县医院有参与当地的医联体,那么三级医院专家会定期到基层医院查房、坐诊、办讲座,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也可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

图源政府官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