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稳定,给你开了美阿沙坦钾,有不舒服及时反馈。”8月19日上午,在广东中山市东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随访诊室”,公共卫生主管医师蔡雄开出了全省首批、中山市首张公卫医师处方。这标志着广东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2024年6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明确将探索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作为疾控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并启动试点工作。2025年1月,中山市启动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在全市遴选出20名具有预防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依法取得医师资格、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接受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技能系统化培训和考核。


图片中山市东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主管医师蔡雄在系统内录入一张患者复诊处方。受访者供图


作为首批“持证者”,蔡雄的处方权聚焦于病情稳定、无合并症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复诊场景。“以前随访时,只能看着患者的血压、血糖监测数据,反复强调饮食、运动这些生活方式调整,却没办法给他们开常用药。”蔡雄向记者坦言,过去公共卫生医师的工作局限明显:能做健康教育、慢病随访、健康管理,却“卡”在用药建议和处方环节什么都做不了。不少病情稳定的慢病患者,哪怕只是开常规药,也得专门抽时间到医院门诊排队,找临床医生挂号、开方,一来一回不仅耗时,还可能降低患者的疾病管理依从性。


“公卫人员没有处方权,曾是基层疾病预防和管理的‘老大难’问题。”8月20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患者而言,若为自己做健康指导的公共卫生医师‘不能开方、没法看病’,不仅会降低对医师的信任度,疾病管理的依从性也大打折扣。他们可能会怀疑‘医生连药都开不了,说的注意事项能靠谱吗’。”


更关键的是,基层慢病患者群体庞大,“防病”与“管病”同样重要。姚树坤说,过去公共卫生医师因缺乏一线诊疗职能,无法深入参与疾病用药等环节,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解难免存在局限,导致预防医学难以真正“落地”,“比如,不清楚某种降压药的副作用,就没法在健康教育时精准提醒患者;不了解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健康管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如今,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的试点,正逐步打破这一壁垒。对患者来说,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完成随访、开方、取药,减少了奔波;对公共卫生医师而言,处方权不仅拓展了服务能力,更让他们能通过诊疗实践深化对疾病的认知,反过来提升健康管理和预防指导的专业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