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遴选15个左右省份或地级市开展试点工作,用2~3年时间先行先试,积累一批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经验,并逐步向全国推广。

 

 

通知要求,按照“中医优势明显、临床路径清晰、诊疗效果确切、质量安全可控、病例数量充足、费用相对稳定”的原则,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和结算数据,通过收集病种、初步筛选、专家论证等流程,遴选确定本地中医优势病种,实施动态调整。

 

“新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医药服务与现有医保支付方式不兼容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打包支付基于西医标准化治疗,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难以标准化,这导致中医的劳务价值难以体现。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政策是希望通过支付倾斜,让中医优势病种和技术获得合理补偿。

 

廖藏宜分析,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使中医面临挑战:一方面,存在标准化难题,中医诊断编码(TCD)与西医国际疾病分类(ICD)不同,治疗方案因流派而异,难以适应按病种打包付费。另一方面,价值体现不足,DRG/DIP体系中,手术组支付标准高于保守治疗,而中医擅长非手术疗法,其疗效优势无法通过现有支付标准体现。

 

“很多中医优势病种其实是门诊病,但目前政策主要针对住院支付方式设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优势病种目录包含100多种疾病。目前试点中,骨科疾病优势最明显,如桡骨骨折、锁骨骨折等。中医通过正骨、小夹板固定等非手术方法,可达到与西医手术相同的效果,但费用更低。混合痔、面瘫、烧伤等的治疗,也是中医疗效显著的领域。

 

廖藏宜介绍,实际上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早已开始,比如广西柳州在2018年就探索“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对于桡骨骨折这类病,如果中医保守治疗能达到和西医手术一样的效果,医保就按西医手术的DRG支付标准给中医,这极大鼓励了中医的发展。广东中山、山东滨州等地把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流程标准化,只要按标准治疗,医保就给予倾斜。有些地方还开设了中医日间病房,像面瘫这样的病在门诊就能解决,非常方便。

 

“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为中医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值得肯定,它试图在现有医保框架下为中医争取更多空间。”刘清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折中方案,长期来看,还需要建立一套真正属于中医的、从诊断到治疗再到支付的完整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患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遇到属于中医优势病种的疾病时,他们可以选择中医治疗,不仅减轻个人负担,也传承发展了中医事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