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盯着电子秤上刺眼的74kg,第5次下决心要减肥。

29岁的她是一名UI设计师,工作以来体重就开始飙升,现在BMI已经达到28.5。半年来,她试遍了各种网红减肥法:“16+8”轻断食让她晚上饿到心慌手抖;“断碳”再加上两个月拳击课,体重确实往下掉了20斤。

可瓶颈期来得猝不及防,体重卡在128斤不动,“馋瘾”却像野草疯长。“有一天加班到凌晨,我到家点了一桶炸鸡狼吞虎咽,之后便是失控的反弹。”

这样的循环,在沈慧身上已上演过无数次。每次减重,秤上的数字总像在跟她较劲,刚降下去一点,转眼就弹回来,亲戚朋友见了,总丢下一句“没有自控力”。更让她难堪的是,肥胖带来如打呼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纹、出汗多等情况也常常让沈慧陷入“社死”的困扰。

起初她只当是外形带来的烦恼,直到前段时间,体检报告上“血糖超标,有糖尿病风险”的字样才让沈慧醒悟,原来那些年减不下去的体重,早已埋下了健康的隐患。

正视肥胖,别被“偏方”耽误

沈慧的困境并非孤例。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持续增长,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为50.7%[1]。这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在与体重战斗。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超重或肥胖归咎于个人,认为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就能解决问题。可现实中,太多人采用了错误的操作:要么“断碳”断到脱发,要么疯狂运动到关节肿痛,甚至有不少人转向酵素、减肥茶等“偏方”。

事实上,肥胖是一种由遗传、内分泌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并不是能单纯靠运动饮食和“偏方”解决的问题。

研究表明,肥胖与超过200种不同的合并症直接相关[2]。在肥胖症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3.1%和23.0%;除糖尿病外,肥胖还会增加血脂紊乱、冠心病、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肿瘤及生殖系统异常等疾病的患病风险[3]

近年来,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九成(89.1%),中国肥胖患者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而他们出现多种复杂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2.39倍[1]。因此,对于被体重围困的人来说,减肥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主动推开诊室的门

沈慧曾经也想过去医院就诊,“但一想到要去‘减重门诊’,就像一种认输,承认自己意志薄弱,害怕别人指指点点。”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种莫名的羞耻感,困住了太多想求助的人。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导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意志的懒惰和贪吃。因误解和歧视导致的体重污名化,既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使得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增加[3]

其实,国家早就为减重人群搭好了桥。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在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减重门诊,有的医院未成立减重门诊,营养科、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也能提供减重服务。据公开报道,北京有11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76家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体重管理服务;广州有63家医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浙江全省24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体重管理门诊;四川全省共有446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门诊。

可这些资源,只有你主动推开诊室的门,才能真正帮到你。

如今,“血糖超标”成为最后通牒,沈慧终于来到医院。让她意外的是,没人会盯着自己的赘肉看,也没人会议论。那一刻她才明白,对肥胖患者来说,就诊的最大的障碍往往是心里那道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医师协会肥胖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邹大进教授表示,“科学的体重管理需多维度并举。近年来新型药物的靶点作用于大脑、脂肪等多个器官,不仅能实现显著减重,还能预防和治疗多种合并症。临床证据表明,越早干预,患者获益越大——早诊断、早治疗可同步提升生活质量并降低远期风险。” 

邹大进中)在向公众科普减重的知识

早一天求助,就少一分隐患。减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3%~5%,即能产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三酰甘油均显著降低,提高生活质量[4]

身体在“抵抗”,懂它才能轻松

肥胖管理的基础是生活方式干预,但只靠“管住嘴,迈开腿”,许多人都陷入过减重平台期。瘦不下来,真的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吗?

邹教授指出,“肥胖的发生与大脑中调节饥饿和饱腹感的机制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当患者开始‘少吃多动’后体重开始下降时,身体便启动了抵抗机制——食欲增强、消耗降低,使得进一步减重更加困难,出现减重平台期甚至体重反弹。因此,科学的体重管理需多维度并举,比如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共同对抗生理抵抗。”

身体抵抗,是很多人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像沈慧一样减肥屡屡失败的人,遇到食欲失控、平台期顽固、运动皆徒劳时从未想过,这是身体启动了“代谢适应”的防御机制。仅靠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多数患者难以突破这道生物屏障,减重及其长期维持变得异常艰难[5]

当无数减肥者在和体重拉扯时,上海静安区吴江路上的一场“身体抵抗解码展”,让更多人看清了身体“抵抗”的真相。

礼来中国“身体抵抗解码展”

展厅门口的略显EMO的巨型人物,被几条黄色弹力带紧紧缠绕着,成了路人驻足的焦点。走进展厅,一种“对抗感”袭来,诸多黄色弹力带正具象化着人体对体重降低所产生的生理抵抗机制。

展览用看得见的方式,把“代谢适应”这个抽象的生理机制摊开在眼前,以消除大众对于肥胖患者的偏见。此外,展厅内还设置了BMI测量、疾病科普等沉浸式体验环节。不少人在参观时,会突然露出释然的神情——原来自己的挣扎,并非懒惰,而是早有科学解释。

这场展览由拥有近150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药物研发经验的企业礼来公司举办,他们只想把一个简单的事说清楚:减肥难,可能不是你的错;肥胖是病,无关美丑,需要被认真对待。就像那些弹力带的阻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寻求专业医学支持破解这一机制,方能真正帮助肥胖者“松绑”,实现科学、可持续的疾病管理。

礼来执行副总裁兼国际事业部总裁Patrik Jonsson先生在展览启动仪式上表示:“礼来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唤起大众对肥胖问题的重视,共同倡导消除对肥胖人群的误解与歧视。公司也在联合医、患及社区,持续投入创新研发,为肥胖及超重人群、以及肥胖相关并发症患者开发突破性解决方案,助力患者实现长期、科学的体重管理。”

礼来执行副总裁兼国际事业部总裁Patrik Jonsson先生

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推进、医疗覆盖及创新药物持续迭代,肥胖的科学管理正迈入精准、高效的新阶段。然而,技术突破需匹配认知升级。那些黄色弹力带,不仅是身体抵抗的象征,更像是挡在健康认知前的壁垒——打破它,需要每个人放下成见、拥抱科学。

PP-MG-CN-4086

本内容由礼来中国支持

如想了解更多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7):545-564. DOI:10.3760/cma.j.cn311282-20240412-00149.

[2]Waters H, Graf M. America’s Obesity Crisis: The Health and Economic Costs of Excess Weight. Milken Institute; 2018. Accessed February 20, 2024.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10): 1237-1260. DOI: 10.3760/cma.j.cn115610-20241017-00455.

[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08(11) : 662-666.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6.11.006.

[5]Linong, Ji, et.al Action-China Attitude about obesity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obesity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Poster-547, 41st ObesityWeek®, October 14-17, 2023, Dallas, TX, USA.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