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收官之际,公立医院 “十五五” 规划已进入关键推进期,但不少医院却陷入 “规划写得亮眼、落地举步维艰” 的困境:战略方向模糊导致科室盲目跟风,任务拆解笼统引发推诿扯皮,资源错配让核心目标落空…… 这些痛点本质上是 “责任没压实、执行没抓手、风险没预判”。本文聚焦医院 “十五五” 规划落地的 5 大核心痛点,结合党委书记、院长、党办主任、院办主任的岗位职责,拆解可直接落地的破解策略,帮医院避开 “规划变空话” 的陷阱。
痛点 1:战略 “飘在空中”,跟风建专科却没特色
(一)痛点表现
不少医院制定规划时盲目对标,别人建肿瘤中心就跟着上,别人搞智慧医院就跟风投入,既没调研区域医疗需求,也没结合自身优势,导致“大而全” 却无核心竞争力 —— 比如老龄化区域没重点布局老年医学,慢性病高发区没强化慢病管理,最终规划方向与实际需求脱节,科室忙得团团转却没成效。
(二)破解策略:党委书记牵头定“精准战略”,3 步避免走偏
先做需求调研,锚定区域痛点:由党委书记牵头,组织班子成员、公卫科、临床科室负责人开展“区域医疗需求普查”,重点摸查老龄化率、慢性病发病率、疑难病转诊率等数据。比如某县域医院发现当地糖尿病患者占比 15% 且缺乏规范管理,便将 “县域慢病防治标杆” 定为核心特色,而非盲目建肿瘤专科。
聚焦 1-2 个核心方向,拒绝 “大而全”:召开战略研讨会,结合医院现有优势(如骨科是市级重点专科、中医康复有口碑),明确 “十五五” 期间的 “核心突破点”。例如三级医院可定位 “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二级医院聚焦 “基层转诊患者精准诊疗”,避免资源分散。
绑定政策导向,拿支持更顺:党委书记对接上级卫健、医保部门,将 DRG 深化、分级诊疗、中医药发展等政策要求融入规划。比如把 “智慧医院建设” 与 “国家医疗信息化试点” 政策结合,申请专项补贴;将 “学科建设” 与 “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申报” 挂钩,提升战略落地的政策支撑力。
痛点 2:任务 “拆解得散”,科室推诿没抓手
(一)痛点表现
规划目标停留在“提升医疗质量”“加强学科建设” 等模糊表述,既没拆到具体科室,也没明确完成时限 —— 比如 “智慧医院建设” 只写 “年内上线系统”,却没说信息科、门诊办、财务科各自负责什么,导致科室间互相推诿,6 个月后仍停留在 “方案讨论” 阶段。
(二)破解策略:院长牵头“拆解 + 考核”,让任务 “能落地、可追溯”
拆到科室、量化指标,拒绝模糊表述:院长组织“任务拆解会”,将总体目标拆分为 “科室级任务 + 量化指标”。以 “提升三四级手术占比” 为例,明确外科 “每年提升 5%,3 年达 60%”,麻醉科 “配合开展 3 项新技术(如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手术室 “优化排班,每月增加 10 台三四级手术时段”。同时制定 “关键指标清单”,如 DRG 病组结余率≥85%、患者满意度≥95%,避免 “假大空”。
明确“责任链”,避免科室推诿:对跨科室任务,明确 “主责科室 + 协同科室” 及衔接节点。比如 “门诊自助缴费系统上线”,定门诊办为主责科室(3 个月内完成需求梳理、员工培训),信息科为协同科室(6 周内完成系统开发与测试),财务科配合对接收费接口(2 周内完成),每个环节设 “责任人 + 完成时限”,院长每周督办进度。
用“考核倒逼落地”,不搞 “干好干坏一个样”:建立 “月度通报、季度考核、年度评优” 机制:每月公示各科室任务进展,没达标的提交整改方案;季度考核排名前 3 的科室给予绩效奖励(如额外发放科室总绩效的 5%),后 2 名约谈主任;年度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科室主任 KPI 绑定,未完成核心任务的扣减年度绩效。
痛点 3:资源 “撒胡椒面”,钱、人、设备跟不上
(一)痛点表现
规划推进中“资金分散用、人才随机招、设备盲目买”:重点学科缺科研经费,却给行政科室批了大量办公经费;外科手术量激增缺手术室护士,却引进了非急需的行政人员;DRG 下内科需要更精准的检验设备,却采购了使用率低的高端影像机,最终资源闲置与短缺并存,拖慢规划进度。
(二)破解策略:院长统筹“资源倾斜 + 动态调度”,3 招用对资源
预算向核心任务倾斜,不搞“平均主义”:院长牵头制定 “规划配套预算”,将 70% 以上资金投向核心任务。例如某医院将 “学科建设” 列为重点,给骨科、心内科等重点专科每年各批 50 万元科研经费,而行政办公经费压缩 10%;智慧医院建设单独设 200 万元专项款,避免资金被 “其他项目挤占”。
人才按“任务清单” 匹配,不盲目引进:针对规划中的人才缺口,制定 “定向培养 + 精准引进” 计划。比如缺老年医学学科带头人,就从三甲医院引进副主任医师以上人才,并配套 “安家费 + 科研启动金”;缺青年骨干,就开展 “3 年 20 人青年医生培养计划”,选送优秀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确保人才与任务进度匹配。
动态调度设备、床位,避免闲置:院长牵头建立“资源调度例会” 制度,每月根据任务进展调整资源。比如 DRG 实施后,外科三四级手术量增长 20%,便调整手术室排班(增加周末手术时段),同时推动 “内科闲置床位共享”(内科床位使用率不足 80% 时,调配给外科术后恢复期患者);检验科设备不足影响报告时效,就优先采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而非高价却使用率低的基因测序仪。
痛点 4:党建 “两张皮”,基层职工 “没干劲”
(一)痛点表现
党建与规划推进脱节:党员大会只学理论,不聊“规划怎么干”;党支部考核只看 “学习次数”,不看 “任务推进成效”,导致基层职工觉得 “规划是班子的事,与我无关”,出现 “上层热、基层冷” 的现象 —— 比如党员医生对 “学科攻坚任务” 参与度不足,普通护士不清楚 “智慧医院建设对自己的要求”。
(二)破解策略:党办主任牵头“党建 + 业务”,让党建成 “助推器”
政策宣讲“通俗化”,让职工 “听得懂、有共鸣”:党办主任将规划目标、政策要求整理成 “通俗版解读材料”(如 “DRG 下怎么多挣钱?科室成本要控制到 30% 以下”“智慧医院上线后,护士少跑 3 趟腿”),通过党支部会、职工微信群、科室晨会传递。同时组织 “规划宣讲会”,邀请党委书记、院长讲 “规划与职工的关系”(如 “学科强了,大家的职称晋升、绩效都会涨”),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搞“党员攻坚”,带头破难点:围绕规划中的 “硬骨头” 任务,党办主任组织 “党员突击队”。例如某医院推进 “数据孤岛打通” 时,信息科党员带头加班测试系统,临床科室党员医生主动提供需求反馈,原本预计 6 个月完成的任务,4 个月就落地;针对 “基层转诊患者少”,组织党员医生每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3 个月转诊患者增长 40%。
用“评比 + 氛围” 激发干劲:开展 “党建 + 业务” 评比,如 “党员医生技术比武”(比三四级手术量、疑难病诊治率)、“党员护士服务之星”(比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获奖个人及所在科室在绩效、评优中倾斜。同时在医院官网、公众号开设 “规划推进专栏”,每周推送 “科室动态”(如 “外科党员团队超额完成本月手术目标”),树榜样、鼓干劲。
痛点 5:风险 “没预判”,踩坑后才补救
(一)痛点表现
规划推进中忽视“政策变化、运营亏损、数据安全” 等风险:比如没预判到 DRG 付费标准调整,导致科室病组结余率骤降;智慧医院建设中没做数据安全防护,出现患者信息泄露;学科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链紧张,最终不得不暂停核心任务。
(二)破解策略:院长 + 院办 “预判 + 防控”,提前避坑
梳理高风险点,定责任人:由院长牵头,院办主任协助,梳理规划中的“三大类风险”:政策风险(如医保支付调整、集采扩围)、运营风险(如 DRG 亏损、资金不足)、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医疗纠纷)。每个风险点明确 “防控责任人”,例如医保科负责人盯 “DRG 政策变化”,信息科负责人防 “数据安全”,财务科负责人控 “资金风险”。
建应急机制,避免风险扩大:针对高风险点制定“应急方案”。比如 DRG 病组结余率低于 80% 时,立即启动 “成本管控应急小组”,由院长牵头,指导科室拆解耗材、药品成本(如外科将耗材占比从 35% 降到 30%);数据安全出现预警时,信息科 1 小时内切断风险端口,24 小时内完成漏洞修复,避免事态升级。
院办每月排查,提前化解隐患:院办主任每月开展“风险排查”,重点核查 “任务推进中的潜在问题”:比如 “设备采购超预算” 就及时调整采购清单,“科室负责人不力导致任务滞后” 就建议院长约谈或调整人选,“医保违规预警” 就组织医务科、临床科室开展合规培训,避免 “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4 个岗位拧成一股绳,规划落地效率翻番
医院“十五五” 规划落地,不是某个人的事:党委书记定方向,确保战略不偏、政策能对接;院长抓执行,把任务拆细、资源用对、考核逼落地;党办主任促协同,用党建凝聚干劲、打通基层沟通壁垒;院办主任保细节,盯进度、防风险、做支撑。四个岗位对照 “需求调研 - 任务拆解 - 资源统筹 - 风险防控” 的逻辑,就能避开 “规划变空话” 的陷阱,真正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高质量发展” 的转型。
来源:网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