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医院院长科主任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在医保控费、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医院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答案,可能就藏在一些先行者的实践中。
北京协和医院的“精心”系列护肤品,已从药房柜台走向千万消费者的梳妆台;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创下24小时售出超百万贴的销售纪录;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月饼,更从院内食品变身年销售额数亿的网红礼品……
这些现象背后,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医院正在从“纯医疗服务”向“医疗+产品”双轮驱动转型。
对医院管理者来说,当前面临三个现实压力:
收入天花板明显:在DRG/DIP支付改革下,传统诊疗收入增长空间受限;
运营成本持续攀升:人力、设备、管理成本逐年上涨;
患者需求升级:尤其在消费医疗领域,患者要的不只是治疗,更是全周期的健康解决方案。
医院“卖货”,本质上是将专业的医疗能力通过产品形式进行转化,把一次性的诊疗服务,延伸为持续的健康陪伴。
医院卖货,绝不能做成“小卖部模式”,而要把握三个关键:
1. 专业信任是核心背书
医院最大的资产是患者的信任。协和的护肤品、华山医院的“四月天”系列能被市场认可,根本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医疗专业支撑。
医院卖货,必须围绕“专业相关性”展开,把医疗IP转化为产品信誉。
2. 从“治病”到“管健康”
现代医院的定位,不再只是“看病的地方”,而是“健康管理的伙伴”。
比如卓正医疗的“卓正严选”,从儿童牙刷到健康玩偶,看似与医疗无关,实则围绕家庭健康场景展开,是对用户全周期需求的自然延伸。
3. 产品是标准化的服务
刘润曾提出:产品与服务的区别在于边际交付时间。医院提供的“服务”是个性化的,而“产品”是标准化的。
将某些可标准化的健康服务——如中药方剂、护肤方案、康复工具——转化为实体产品,是实现规模效应的关键路径。
在医院内部推动产品化转型,必须正视并解决以下问题:
1. 机制之困
公立医院的审批流程、成本核算、绩效分配机制如何适配消费品业务?
对策:初期可考虑“内部医疗IP授权+外部专业运营团队合作”的轻资产模式,降低试错成本。
2. 人才之缺
既懂医疗又懂市场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在哪里?
对策:建立“医疗+消费”双轨团队,既要保留医疗的专业严谨,也要引入消费品的产品思维与运营方法。
3. 观念之墙
如何平衡内部的保守声音与创新的风险?
对策:从小处切入,做深做透。不必追求大而全的产品线,从一个优势科室的1-2个明星产品开始,集中资源打爆,建立内部信心和外部口碑。
1、重新定义“医院产品”
不局限于药品和器械,凡是能与医疗专业结合、满足用户健康需求的实物或虚拟产品,都可以纳入考量。
2、善用私域,做深用户关系
通过企业微信、小程序等工具,把患者转化为长期用户,提供复诊提醒、健康知识、产品使用指导等专业内容,建立“有服务的信任”。
3、将产品化能力纳入医院发展战略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医院的专业背书是稀缺资源。把产品化能力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规划、分步实施。
医院“卖货”,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
它考验的不仅是医院的医疗能力,更是产品能力、用户运营能力和品牌能力。
在国家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产品化能力将成为优秀医院的标配能力。
这不仅是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需要,更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的必然要求。
医疗的终点不是治愈,而是陪伴。而好的产品,正是那种专业陪伴的实体延伸。
您的医院,准备好这次转型了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