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中卫沙龙·领航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医院管理系列云会议安徽专场召开,多位医疗机构管理者及行业专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深度讨论。
会上,各中医医院负责人围绕坚守公益初心、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优化运营管理、推进中西医协同、破解DRG付费体系适配难题等关键议题,分享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院内制剂研发、医保政策适应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聂久胜: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从医疗技术提升、质量管理强化、服务效率优化、管理现代化四大核心维度出发,为公立医院发展明确了路径,形成了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在宏观政策指导下把握五个层面关系。一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联动,既要重视规培生、实习生等人才培养,也不能忽视医护自身教育,需建立系统性规划;人才引育要结合医院发展阶段形成体系,科技则要推动科研转化与院内制剂的发展,应对中药饮片加成可能取消的情况。二是专病、专科和学科建设的递进,需形成错位发展,以专病为牵引,增强专科引领性,让群众对特定疾病治疗形成就医首选。三是特色、优势和规模的辩证关系,医疗机构大规模发展窗口期已过,需结合当地情况找到合适规模,以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运营、服务、管理的基础性作用,运营需从经济学角度把控,服务要适应群众对质量和流程的新需求。五是院风、内聚与外宣的联动,要加强院风与思政建设,同时做好外宣,实现可持续的螺旋上升发展。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董昌武:
如何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体系,是关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关键课题。现行DRG源于西医,侧重急重症与手术,对慢性病管理、中医特色疗法适配性不足,而中医擅长慢病调理、整体施治,其诊疗路径与疗效评价体系独具特点,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难以被现行付费框架充分覆盖。
具有中医特色的DRG付费体系建设需要立足中医诊疗规律,从病种分类、疗效评价、成本核算等方面,按中医优势病种划分组类,将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等核心要素纳入分组标准。科学核算中医技术成本,让特色疗法获得合理定价与支付,是推动中医在新医改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助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执行院长瞿惠燕: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引擎,决定了医院能飞多高;质量管理是夯实医院发展的根基和底线,决定医院能飞多远。两者协同并进,才能破除医院发展的瓶颈,推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医保支付正在经历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到按疗效付费的转变,作为中医院的管理者应主动顺应政策和环境的变化,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并重的道路。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太和县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班文明:
在医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的核心命题,运营管理作为医院发展的“引擎”,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医院运营管理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对人、财、物及技术等核心资源的科学配置、精细化管理与有效利用。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运营管理工作必须以数据为驱动,一方面构建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组建专业化专科运营助理队伍,坚守公益性、目标导向、时效性、需求明确四大原则。在战略层面聚焦医院方向性工作,如战略目标制定与资源配置;在战术层面侧重阶段性目标实现,重点抓绩效分配与成本管控;在具体作业中关注近期任务,例如核心指标调整与费用控制。
据统计,近五年来,我院门诊量、手术量稳步增长,病房治疗性收入占比提升至45%以上。目前,已有22个制剂进入安徽省医保目录,38个获省药监局批文。
下一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将在医院转型中守住中医特色底线、强化综合服务能力,在院科融合中实现“医院统筹”与“科室落实”的高效联动,通过管理提效、学科创新等措施,走出一条符合中医院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昌阔:
芜湖市中医医院是安徽省创办最早的中医院之一。
在学科建设上,医院以规划方、科普方、协同方、创新方、廉洁方、传承方、人才方、特色方等“十张处方”推进,强化学科顶层设计,建设高峰学科、夯实平原学科、培育弱势学科,构建“防治康”一体化的全周期中医服务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管体系、指标体系、目标体系五个方面加强中医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精准亚专科分科分组,强化新技术应用。打造中西医协同专病体系,开设65个相关专病体系,健全培养机制。传承经典,开设多个名中医工作室。加强廉洁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平台优势,强化中医药科普能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六安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光远:
当前,各类医院均面临运营难题。作为皖西地区中医医联体牵头单位,六安市中医院主要从五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坚守公益初心,筑牢中医医院发展根基。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本质属性,近年来,医院通过DRG动态监测降本增效,加强精细化管理。2025年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降低5.64%和6.56%,门诊量、住院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1.07%、4.8%。二是要发挥中医优势,惠及民生。截至目前,医院肿瘤科中药收入同比增长75.49%。院内淋巴水肿门诊自制的“四黄散”,配合经络按摩,治疗费用仅是西医方案的三分之一。三是要均衡配置资源。派驻专家对下级医院进行帮扶。四是推动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病历五级创建与刷脸支付。五是要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专科建设。
不过,医院仍然面临人才培养周期长、技术标准不足等困境,仍需相关部门牵头进一步制定中医DRG与成本核算体系,建立更多中医技术标准,助力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
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汤德刚:
“十四五”规划期间,我院绩效考核成绩实现了从C+到B、再升至B+的三连跳,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药疗法等指标显著提升。2024年获批成为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医院拥有心血管、脑病两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在建国家级中西医旗舰科室1个(普外科)。在科研方面,2024年获批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联合研究项目1项,实现“国字号”突破。此外,医院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完成人才培养的“内引外培”。
医院计划在“十五五”规划中打造更多强学科,将治未病科做大做强,发展优势专业和特色门诊,强化中西医结合,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欢:
亳州市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中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基础坚实。亳州市中医院始终将公益性放在首位,肩负守护百姓健康、传承岐黄薪火、服务国家中医药发展的使命。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强化内涵建设,激发医院发展动能。2021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亳州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协议,在总院大力支持下,亳州市中医院得到快速发展,肿瘤科等成为省级特色专科,肺病等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实现了国家级重点专科零的突破。医院还整合资源建成中医康复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同时,我院承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完善治未病中心,推进互联网+医疗,运营华佗国医馆,通过17个名医工作室培养人才。
在优化运营管理方面,医院重构流程,实施全院预算与成本管控,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关注医疗质量等。同时,推行一站式服务中心提升服务,坚守公益性,落实相关制度,推行智慧中药房等便民服务,走出一条兼具公益、效益、温度与后劲的发展之路。
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铜陵中医医院院长支晓明:
“十四五”规划期间,医院修订章程明确功能定位,摒弃规模基建模式,转向以中医服务为中心、中西并重的内涵建设。
近年来,医院加强名医建设,柔性引进省内外名医,设立多个工作室,开展诊疗、教学等活动,培养青年人才。新增妇科等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康复科成为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多个科室已成为市级重点专科。人才队伍中,中医类别医师占比61.72%。同时,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规范中医诊疗,推动开展特色疗法,中医药相关指标均有进步,中医特色护理门诊成效显著。
未来,医院将在“十五五”期间借助中医药联盟的牵头作用,发挥中医药联盟的网络优势,加强中医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医疗领域中中药的运用水平,提升全社会对中药价值的认识,切实履行医院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宗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