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批复同意《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并附上方案全文。《实施方案》围绕紧密型医联体、县区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基层发展激励等方面,明确了12项主要任务,阐明未来几年基层医疗建设发展方向,重点梳理如下(完整见文末):“十五五”期间,支持1000个左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加强县区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等资源共享,改善县级公立医院薄弱科室和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条件,统筹配置“巡诊车+移动手术室”等移动设备,提高面向边远地区、山区海岛等巡回医疗服务能力。发展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全科、感染、麻醉、病理、白内障手术、血液透析、精神卫生等服务,到2030年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县区普遍具备开展白内障手术、血液透析能力。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提质扩面,构建“以市带区、区社一体”协作模式。到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县和县级市全覆盖,到2030年县域医共体紧密性、协同性进一步提升。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等中心以及专科临床服务中心建设。
全面推广基层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推广放射、心电、病理等医学影像和图形智能辅助诊断应用,探索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基层应用,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决策支持。按程序动态调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特例单议、预付金、意见收集、谈判协商、数据工作组等配套机制。遴选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的病种,推进统筹地区内“同病同付”,完善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差别化支付政策,支付比例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促进分级诊疗。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相关政策。02
《实施方案》中的主要任务,与近年医改政策高度关联,其近期均有相关消息披露。以强基工程的设备升级为例,国家发改委8月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统筹安排各类中央资金,支持约600个县域医共体改善基础条件,配备医疗设备1.1万多台(套)。2025年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88亿元,支持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等5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此次县级专科建设的重点,也能在国家卫健委5月通报的《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中找到数据支撑。其中提到,有13个专业科室设置率低于80%,其中全科医疗科、肿瘤科、精神科设置率分别为45.17%、61.49%、79.16%。二是县医院专科建设质量仍需加强。精神科、血液内科、病理科、胸外科、眼科等5个科室基本标准符合率低于80%,分别为46.96%、62.07%、65.66%、66.97%、73.68%。近期,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加速落地。截至目前,国家立项指南已印发超30批,且多地已正式执行新价格,其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作为拓展项已打通医院收费路径。
特例单议、预付金等利好医院的医保支付新政也密集落地,支持医疗机构收治复杂重症患者、合理使用新药耗新技术。此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付比例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基层医疗将获得更大的可施展空间。
2025年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今日(9月1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目前已设置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根据统计,有114个省级医疗中心正在建设。截至今年8月,全国有338个地市(州、盟)互认医学检查化学项目超过200项,县域医学影像、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及中心药房已经普遍建立。全国81个城市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正在试点推进当中,2199个县区开展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器械、设备创新方面,光子计数CT,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已研制成功。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人工心脏、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等产品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十五五”规划重要内容。在医疗强基层的大趋势下,新一轮市场机遇将浮出水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