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一笔20亿元的巨额资金从财政部划拨至全国20个城市,这不是普通的转移支付,而是中国医疗体系深刻变革的起跑信号枪。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启动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2025年将统筹约88亿元中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
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在基层”的理想格局。从20个示范城市到600个县域医共体,从高端医疗设备下沉到AI辅助诊断普及,一场医疗资源的“下沉革命”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展开。
2025年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入选城市(部分)
地区 | 入选城市 |
北京 | 西城区 |
河北 | 邯郸市 |
山西 | 长治市 |
内蒙古 | 通辽市 |
辽宁 | 鞍山市 |
江苏 | 南京市、盐城市 |
浙江 | 嘉兴市 |
安徽 | 阜阳市 |
福建 | 厦门市 |
山东 | 济宁市 |
河南 | 洛阳市 |
湖北 | 襄阳市 |
湖南 | 长沙市 |
广东 | 佛山市 |
广西 | 梧州市 |
重庆 | 涪陵区 |
四川 | 攀枝花市 |
西藏 | 那曲市 |
新疆 | 昌吉市 |
01
资金用途:精准投入,严格规范
财政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下达的2025年第二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总额高达20亿元。
这批资金有明确的用途规定和严格的使用限制:不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公”经费、人员工资福利、偿还债务以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02
县域崛起:颠覆传统就医模式
这108亿资金投入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县域医疗体系建设,彻底改变传统就医模式。
88亿元的基层医疗强基工程资金,将重点支持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
目标是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这将极大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江西已经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部署了40项具体任务,包括建立县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设立转诊会诊中心并细化双向转诊标准。
遂川县则创建了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通过提升就医环境、搭建远程会诊系统、建立专家互派机制、推行结果互认的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03
智慧医疗:AI医生成为标配
这次资金投入的另一个重点是智慧医院建设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遂川县依托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平台,建立了县乡远程会诊系统,引入高端CT设备,将县内知名专家和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医生接入远程会试系统,开通了疑难杂症诊断、业务咨询、处方审查等功能。
贺州市则构建了“市—县—乡”三级联动网络,组建医疗联盟打造检验、影像等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
目前,该市65家基层医疗机构已打通心电诊断信息壁垒,市县乡医疗数据互认全覆盖。
04
三级联动:构建医疗新生态
这108亿资金正在构建一个三级联动的医疗新生态:20个示范城市引领改革,600个县域医共体覆盖全国大部分县域,125个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基层。
国家正在推动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远程医疗、巡回医疗、对口帮扶等方式下沉基层,累计服务基层患者400多万人次;同时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打造一支“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江西已经明确要求,城市三级医院至少派3名专家常年驻守帮扶县级医院,县级医院至少派1名主治医师常驻每个乡镇卫生院。
贺州市则实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年计划,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派驻管理及技术骨干不少于5人且驻点6个月,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派驻至少1名医师驻点6个月。
随着20亿公立医院改革资金和88亿基层医疗强基工程的落地,中国医疗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县域医疗正在迅速崛起,智慧医疗广泛应用,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这些变化最终将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有保障、健康有人管”的愿景,让每个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便捷、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