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发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标志着我国医疗市场开放迈入新阶段,清单事项大幅缩减至106项,取消了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等关键环节的准入限制。此次“放管服”改革通过精简审批、强化监管效能,形成了“宽进严管”的新格局。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增至20个,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外籍医生开诊所、外资护理学院办学等措施加速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外商独资医院试点范围扩大至9个核心城市,虽中医机构和公立医院并购受限,但外资在前沿医疗领域的优先准入正重塑高端服务供给结构。


近年来,中国医疗医药市场经历了深刻的政策调整与开放变革。一边是国家药品集采(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进,另一边是市场准入限制逐步放开,外资加速进入。


这种看似矛盾的“双向运动”背后,实则反映了政策层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布局。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理解集采的未来方向及其与市场开放的关系,是优化药品管理、保障医疗质量的关键。



一、集采深化:从“常态化”到“高质量”


自2018年试点以来,国家集采已进入第七年。2025年,集采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两大核心目标:常态化推进与质量优先。


根据国家医保局规划,2025年将开展第11批、第12批国家药品集采,并推动地方联盟采购覆盖中成药、生物药等领域,总集采品种预计达700个。


1. 质量监管全面升级


  • 追溯码强制实施:自2025年起,所有参与集采的药品必须配备追溯码,实现“带码采购、带码结算”,以遏制药品回流、串换和骗保行为,同时为质量追溯提供数据支持。

  • 全链条透明化:企业需在集采申报阶段公开一致性评价数据、生产工艺变更记录,中标后持续接受动态监管。药监部门对生产偏差的容忍度趋近于零,近一年已有11家企业因质量问题被取消集采资格。

  • 一致性评价趋严:仿制药疗效争议促使监管部门加强审评审批,未来可能将一致性评价范围扩展至滴眼剂、贴剂等新剂型,进一步挤压低质仿制药的生存空间。


2. 规则优化平衡价格与质量


针对此前部分企业为中标过度压低价格导致质量风险的争议,2025年集采规则将更注重科学报价与合理利润。例如:


  • 对偏离行业均价的超低价投标加强审查,要求企业公开回应关切;

  • 全国政协委员陈松蹊建议优化成本核算模型,为药企留出适度利润空间以激励质量提升。



二、市场开放:集采与外资准入的协同效应


在集采深化的同时,医疗医药市场准入限制逐步放宽。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取消药品批零企业筹建限制,允许外资参与基因治疗技术开发,并在9个试点城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


这种开放政策看似与集采的“控价”逻辑相悖,实则通过引入竞争和技术倒逼行业升级。


1. 外资入局的双重影响


  • 鲶鱼效应:外资企业在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上的优势可能推动本土企业提升标准。例如,生物类似物若被纳入集采(安徽已计划牵头全国联盟采购),外资与本土企业的同台竞争将加速国产替代。

  • 供应链多元化:外资医院和药企的加入可能改变传统供应格局,但集采的“以量换价”模式仍将主导公立医院市场。


2. 政策协同的潜在挑战


  • 监管一致性:外资企业需适应国内集采规则与质量追溯要求,而本土监管部门也面临跨国生产数据对接的挑战;

  • 价格联动:全国医保信息化系统打通后,集采价格与外资药品的定价可能形成动态博弈,需避免市场割裂。



三、医院管理者的应对策略


1. 强化内部质量管控体系


  • 利用追溯码系统实现药品从采购到使用的全流程监控,避免因质量问题引发的临床风险;

  • 建立与集采供应商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关注企业生产工艺变更和监管检查结果,提前评估供应稳定性。


2. 优化供应链弹性


  • 关注集采备供机制,在主供企业出现质量问题时快速切换备选供应商;

  • 探索与零售药店、民营医疗机构的协作,利用“三进”政策(进基层、进民营、进药店)拓宽采购渠道。


3. 把握政策红利与风险


  • 在试点城市,可探索与外资医院的技术合作,但需注意合规性(如基因治疗技术的伦理审查);

  • 关注结余留用政策,通过合理报量和使用集采药品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四、未来展望:集采不会停,但形态将进化


集采作为医保控费的核心工具,其存在必要性不会因市场开放而削弱。相反,二者将共同构成“质量-价格-创新”的三角平衡,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差异化特征:


短期(1-3年):控费与质量双轮驱动


短期内,集采的核心任务仍是挤压虚高价格水分,但规则设计将更注重质量底线保障与供应稳定性。


例如,淮南市通过预付集采资金、压缩回款周期至30天以内,既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又倒逼企业保障供应质量。


同时,追溯码系统全面推行(如药品全链条透明化、生产偏差零容忍政策)将成为标配,2025年人工耳蜗集采中已明确要求中选产品配备追溯码,确保植入体与言语处理器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此外,针对企业低价恶性竞争的风险,政策开始探索科学报价机制。


例如,安徽、广西等地在医疗设备集采中引入“产品分层、医院分级”模式,对高精度设备设置合理溢价空间,避免过度压价导致质量滑坡。这些措施表明,集采正从单纯“降价”转向“控费+保质”的双重目标。


中期(3-5年):开放倒逼创新,集采覆盖领域延伸


市场开放带来的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将加速行业向创新药、复杂制剂转型。


例如,北京、上海自贸区允许外资参与基因治疗技术开发,推动本土企业通过合作研发缩短技术差距。


这种竞争压力下,集采范围可能向生物类似物、高端医疗器械延伸。


安徽已计划牵头全国生物类似物联盟采购,而第五批高值耗材集采纳入支持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预示集采开始接纳创新产品。


同时,外资医院的“鲶鱼效应”将重塑市场格局。


外资机构聚焦高端服务(如肿瘤专科、罕见病治疗),其引入的原研药和创新疗法虽不在集采范围内,但可能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反哺医保目录调整,间接影响集采品种选择。


长期(5年以上):市场分层与生态重构


长期来看,医疗市场将形成三层结构:


  1. 公立医院主导集采市场:通过带量采购维持基础医疗的普惠性,重点覆盖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及中低端设备。例如,县域医共体通过集采实现CT、超声设备基层全覆盖,国产设备占比超70%。

  2. 民营医院填补中端需求:在专科服务(如妇产、康复)、差异化支付(商保衔接)等领域形成特色。部分民营机构可能通过参与地方联盟集采降低成本,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快速通道、舒适化医疗)吸引中端患者。

  3. 外资机构聚焦高端市场:依托技术优势和国际资源,专注高净值人群的自费或商保覆盖领域。例如,鹏瑞利集团在天津、广州布局的医养综合体,整合高端诊疗与商业保险,形成与公立体系的差异化互补。


对医院管理者而言,需在公益性保障与差异化竞争间找准定位:


  • 公立医院需强化集采药品使用效率,利用结余留用资金优化运营,同时探索国际医疗部等高端服务,与外资机构争夺商保患者。

  • 民营医院应避免与公立体系直接竞争,转向基层医疗盲区(如社区健康管理)或专科垂直领域(如医美、高端体检),通过“服务溢价+成本控制”平衡盈利与可及性。


综上所述,集采不会停,但其形态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最终推动医疗体系形成“基础服务普惠化、中端服务特色化、高端服务市场化”的可持续生态。



来源:院长微课堂公众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