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5月10日起,将实行5天半工作制。根据公告信息,医院工作时间将进行调整。其中,工作日为星期一至星期五、星期六上午;休息日为星期六下午、星期日全天,期间提供假日门诊;急诊科、住院部等科室则继续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据《广州日报》报道,该院相关人员表示,此举“极大缓解群众周末及节假日就医难题”。以往,周六上午虽有假日门诊,但医院开诊数和坐诊医生有限,现在周六上午是全面开诊,放号量大幅增加,就医便利性也相应提升。公开资料显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始建于1929年,2023年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该院目前是广州市番禺区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开放床位1493张,2023年,医院总诊疗量达201.34万人次。
截图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网站
《羊城晚报》5月8日报道称,此前,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已率先开展周六上午的全面门诊服务。去年9月,一份盖有“鹤岗市卫生健康委”公章的网传文件《关于规范委直属医疗机构工作时间的通知》显示:为全面加强委直属医疗机构日常管理,方便百姓就医需求,经市卫健委党委研究决定,将委直属各医疗机构工作时间统一,周一至周五全天上班,周六上午上班。具体上、下班及午休时间由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自行安排。事实上,早在2018年前,国内就有不少医院实行的是5天半工作制,例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为例,该院在2017年7月前,除法定工作日外,医生、护士和后勤行政都要在每周六上午正常上班。此后,因周末上班严重压缩医护人员休息时间等因素,许多医院纷纷取消5天半工作制,改为5天。但专家表示,推行“5天工作制”首先要解决急诊系统的建设问题。从村卫生室到三甲医院,都应该完善急诊运行机制和体系,同时,其他配套措施也得跟上,不能因推行“5天工作制”而造成病人累积、医务人员更忙、医疗机构秩序紊乱等问题。当年,不少医院改为5天工作制后,在人员安排、科室运转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健康报》文化频道2017年的报道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发通知,明确实行5天工作制,周六专家门诊不做调整;急诊及护理队伍实行轮班制;周六原则上只安排急诊手术。还有医院要求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医务人员通过补休、调休、轮休等方式休假;有医院则宣布没有门诊、不用值班查房的医护可以周末休息,行政人员休息,收费、检验等医技科室人员可以部分休息。事实上,无论是5天工作制还是5天半工作制,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往往面临着高负荷工作的现状,无法将工作日和节假日彻底分开。“医学界”此前发起的“2020中国医护执业现状调研”显示,我国有60%以上的医护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8小时。此外,《羊城晚报》2024年发起的《医务人员工作时长与工作情况调查》显示,41.68%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有15.03%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2个小时。与此同时,周末休息时间不足也是主流,每周休息一天、一天半的医生占比49.39%。另有4.87%的医务人员处于“全周无休”状态,这部分群体以工作超过10年、职称中级及以上医务人员为主。《健康报》曾发表评论指出,超负荷工作已经导致许多医生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甚至英年早逝,这种工作模式不仅对他们自身健康不利,对患者的安全也是一个隐患,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我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但因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按照有关规定,我国医护人员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为何有三甲医院重新实行“5天半工作制”?这或许与整体行业发展趋势有关。近年来,多地医院周末工作的时间有所调整和优化,比如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开始实行的周末门诊,以及多地医院推出的“午间门诊”“夜间门诊”“假日门诊”等延时医疗服务。以重庆某三甲医院为例,该院去年开设首个“周末门诊”。据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周末门诊”不仅包含普通门诊,还包括专家门诊、专病门诊。在周末,院内所有医技科室同步配套运转,满足患者检验检查需求,确保来院患者“不空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相关人员也公开表示,此次“5天半工作制”公告信息发布后,来自各方的反馈很积极,很多患者对此项措施表达认可,因放号量大幅增加,也极大缓解了群众周末及节假日的就医难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