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新医改启动 16 年后的今天,三明医改依然是最佳案例,没有之一。

2024 年 月 30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三明医改 年内全覆盖”。快进键的按下,发出一句响亮的提醒:你愿意或不愿意,历史的车轮都只会滚滚向前。

三明医改“飞入寻常百姓家”,靠的是实践中交出的硬核答卷。

三明医改的成绩举世瞩目。一言以蔽之,就是多方共赢——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保基金可持续。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形成了高度共识。

就在几天前,《柳叶刀》刊发《三明模式:正在引领中国卫生体系改革进程》,充分肯定三明医改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障服务质量,破解了医疗资源分配与利用的深层矛盾。文章称,三明模式通过增加医疗体系透明度、重塑药品供应链、重构医保分配机制,为全球医改提供了“中国方案”的鲜活样本。

2025621日,国际医学顶刊《柳叶刀》刊发《三明模式:正在引领中国卫生体系改革进程》

毕马威 2016 年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三明医改实现了“三提升”和“三降低”。即医务人员薪酬提升、医院收入结构优化、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扭亏为盈;医药总费用增速放缓、患者疾病负担减轻、药品费用降低。

上述报告还指出,医改后三明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收入增幅明显,薪酬满意度与工作积极性均有所提升。医务人员平均年薪由 2011 年的 4.2 万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8.9 万元;目标薪酬兑现率约为 80%,医务人员实际收入增幅为 30%~200%。

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三明市公立医院医生人数较 2012 年增加 1308 人;20122022 年医生平均工资由 6.72 万元提高到 20.11 万元;城镇职工医保基金运行方面,20122019 年连续 年保持盈余,2020 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下仅赤字 0.24 亿元,2021 年和 2022 年分别结余 0.53 亿元和 0.44 亿元。

数字不语,只是一味记录三明医改如何为中国医改开辟出路。

十几年来,在专家、媒体、研究机构的持续关注下,三明医改始终热度不减。一批又一批“学员”,主动或被动来到三明“取经”。

《三明医改十年实践》一书提到,据统计,20132022 年,三明市共接待考察团 1836 批次、18897 人,承办线下培训班 68 期,培训 9668 人。

2019 年以来,学三明相关文件迭出。在国家层面推动下,涌现出不少优秀学员,关于学习成果的各路媒体报道纷至沓来。

总体上看,学习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管理型改革多,体制型改革少;单一领域改革多,系统性改革少;“复制”具体做法的多,建立监管考核机制的少。

《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4)》指出,2023 年以来多数省份持续推进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医改、政府一位负责同志分管“三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医改推进中,部门之间政策缺乏协调、难以形成合力、综合监管效能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

网络上,对于三明医改的误解和非议不绝于耳。提到三明医改,有些人首先想到的三个词就是降薪、罚款、内卷。一些地方的医院和医生对医改持观望甚至抵触的态度。

这些现状令我们思考:要想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真正实现多方共赢而不是此长彼消,那个极易被避开又十分必要的一环是什么?

回顾三明医改历程,我们看到,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医改领导推进机制贯穿始终,这是三明医改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的先决条件,没有它,“三医联动”就无从谈起,“腾笼换鸟”也无法展开。

换言之,要学三明医改,先学三明医改领导推进机制

 改革主体是政府 

2011 年,三明市职工医保基金赤字超 亿,欠付全市 22 家公立医院医保费用 1700 多万元,财政无力兜底。

这是三明医改的前夜。

当我们在说三明医改是被逼无奈时,要知道,医保基金收不抵支不是个例。截至 2014 年,我国已有 185 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现象。

为什么只有三明成功突围?

认识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三明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医改是民生领域的首要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政府主导外,任何单一主体都无法推动其发生根本性转变。

看病贵、看病难的表象背后,是政府保障和监管体制不顺、责任不清。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执行院长应亚珍曾表示,三明医改清晰地界定并实践了政府在改革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为弥补政府的部分责任缺失,三明医改首先改革政府,明确政府责任,成立领导机构结束“多龙治水”

2012 年 月,三明医改正式拉开帷幕。三明市重新调整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卫生、药监等医改相关的 15 个部门。组长由时任三明市副市长詹积富担任,他有着丰富的医药工作管理经验,曾担任过省、市两级药监局领导职务。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三明建立起三医联动的改革路径,按照改政府、改医药、改医保、改医疗四个步骤系统性展开,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腾笼换鸟”四举措。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在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调研。来源:新华社

为落实政府医改责任,三明市在改革启动之时就将“三医”所属部门,即卫生、人社、药监部门归由政府同一位领导分管,实现了“三医联动”改革机制在领导分工层面上的统一。

应亚珍曾指出,医改难就难在既要调整利益,也要调整权力。三明先动管理体制,整合了相关部门权力解决了权力分割、统筹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把由各部门所把持的、本属于医院经营管理权的那部分权力如人员聘用、内部绩效管理归还给医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曾发文指出,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各级党委政府是否真正承担办医和管医的责任是 1,其他改革措施是后面的 0。党委和政府要勇于承担破旧立新的改革职责,包括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改革方法和配套改革政策。

 充分授权与充分集权 

三明市超常规设置医改领导小组,并将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医改办)长期设置在政府。充分授权与充分集权双管齐下,三明医改领导小组如虎添翼。

三明市认为,医改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不能走寻常路。因此,三明市委赋予医改领导小组决策和执行的双重职权。

这意味着,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而是有职有权,集决策和执行职能于一身的实体机构。这是三明市医改领导机制的最独特之处。而这种做法,实际上鲜为人知。

市委只对医改方向和原则进行把关,绝大多数医改政策和方案制定、推动落实均由医改领导小组负责,无须层层递交会议讨论研究。据悉,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先后研究出台政策性文件 300 余份。

詹积富曾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杂志采访时表示,时任三明市委书记、市长的支持很关键他们以不研究的方式来支持改革。不研究就是充分授权,让改革者可以放开拳脚大胆做事。

当政府职能转变后,“三医联动”的改革迅速展开,医保基金赤字问题,在改革第一年便得到解决,2012 年底便一举扭转为盈余 2000 多万,2013 年盈余更高达 7000 多万。

再来说说医改办。医改办是改革的指挥部,如何设置关系改革全局。

为了规避部门利益之争,保证统筹协调的效率,摆脱“三医”由不同领导分管、谁也统领不了谁的局面,三明市决定将医改办设在政府,将有关职能部门集中归口给一位副市长分管。

十几年来,医改办设置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数次变化,但三明市一以贯之地将其设在政府,坚持至今。

2019 年初,福建省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省市县各级均取消医改办,将相关职能划转卫健部门,但三明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原来的医改办成建制转为政府内设科室,继续作为市政府分管领导直接指挥改革的工作班子,保证了医改工作长期稳定和渠道顺畅。

三明医改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福建省浓厚的改革氛围,其许多做法与福建省的改革思路一脉相承。例如,2016-2018 年,福建省各级医改办设在各级政府,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同时,三明医改也得到了福建省省委书记及政府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

可以说,三明医改推进至今,是天时地利人胆大的综合结果,市里担当、省里支持、国家鼓励,哪个环节不给力,都不会取得这样卓越的成绩。

 六大改革保障机制 

要确保改革不跑偏,就必须建立长效的改革保障机制。

三明市探索建立了六大改革保障机制,分别是有效舆论宣传制度、激励和容错用人机制、绩效考核制度、医改工作督查机制、监测评价机制和改革投入保障机制。

图片

三明市第一医院门诊大厅,医护人员正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来源:民生周刊

这些机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举措有——

每到换届或大范围调整领导干部时,组织新任干部参加医改培训,并通过闭卷考试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分管医改;

表彰医改工作中的先进典型,2019 年对 29 个集体、74 名个人给予记功或嘉奖,2021 年授予 20 个集体奖励、52 名个人记三等功(或记功);

在考核干部的同时保护干部,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制定改革创新容错纠错 9 条措施和提振干部精气神 16 条措施;

进行医改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将医改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市医改领导小组每年对全市 22 家公立医院改革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健康三明”服务网站为监督平台实施“三医”信息透明公开制度;

要求各级政府卫生健康支出增幅要略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幅,2012-2022 年卫生健康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从 8.2% 提升至 12.1%;

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明确各级政府承担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政策性亏损等投入,并承担书记、院长和总会计师的目标年薪;

清理公立医院债务,对公立医院改革前的债务进行调查、核实、锁定,对符合要求、经同级政府确认的债务,纳入政府性债务统一处理,本金和利息由各级政府承担。


财政投入为改革提供了原动力。2012—2023 年,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 46.69 亿元,年均增长 15.86%

但只花钱还远远不够。在 2014 年出版的《三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书中,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写道,“医改难的不是投入,不是方案,而是决心”。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医改涉及医、患、保、药多方利益,情况之复杂、斗争之严峻,都超乎想象。倒也不必悲观,要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事儿越大,我们越行。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来源:瞰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