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国家医保局印发《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及医保通用名》(以下简称“医保通用名”),规范了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等类别的医用耗材的医保通用名,为后续医保规范管理奠定基础。为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与使用,本篇将为大家介绍冠状动脉支架类医用耗材医保通用名。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及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人群数量逐年增加,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始终处于高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作为冠心病治疗最有效手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据统计,2023年我国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注册总病例数为1636055例。而支架置入作为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式,在冠状动脉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冠状动脉支架,本次医保通用名修订优化共编制4个医保通用名,分别为:冠状动脉支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非药物洗脱/覆膜)、冠状动脉支架(非药物洗脱/非覆膜)和冠状动脉可降解支架。涉及企业19家,注册证64张,耗材分类代码33条,规格型号代码2647条。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经历了不同代际发展和变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临床上主要采用金属裸支架进行血管扩张,但金属刺激使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再狭窄率高达15%~20%。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上发展出两条解决路线:一种是通过在支架表面增加药物涂层,抑制内膜增生,这就发展出了药物洗脱支架:从21世纪初以来,先后有三代药物洗脱支架,从采用紫杉醇、雷帕霉素等抑制内皮增生的药物到采用生物相容性更好的聚合物和更精准的药物释放系统,显著降低了晚期血栓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考虑到植入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后,患者需接受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而高出血风险人群,则需要适当缩短抗血小板治疗时间,避免发生出血不良事件,此次医保通用名修订,将冠状动脉支架细分为药物洗脱支架和非药物洗脱支架,对于患者支架植入后抗栓策略的个体化制定亦具有重要作用。另一种是通过在金属支架表面覆盖一层高分子聚合物膜,形成封闭的管状结构,隔绝病变部位,改变血流方向,能够覆盖血管穿孔、动脉瘤或动静脉瘘,防止血液渗漏或异常分流,有效避免介入手术过程中心包填塞等灾难性后果的发生,还可防止血管内壁的细胞过度增生,从而减少血管再次狭窄的可能性。这种“覆膜支架”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支架,主要适用于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穿孔或破裂、冠状动脉夹层以及一些血管损伤风险较高的患者,此次医保通用名修订,将覆膜支架单独体现,有助于介入治疗用耗材更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极大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但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反复发生支架内再狭窄。随着“介入无植入”理念的日益深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可降解支架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研究。2006年第一代生物可降解支架开始进行临床试验,由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制成,3年左右时间在血管通路和内皮逐步稳定的基础上支架逐步降解,具有减少长期并发症、恢复血管功能等优势,有望减少这类患者再狭窄的发生。此次医保通用名修订,充分关注医疗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广泛征求临床和行业意见,将冠状动脉可降解支架这一新的支架单独分类,通过规范通用名的方式支持可降解支架在临床的普及和推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血管介入支架类医用耗材医保通用名的印发,将进一步推动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助力血管介入耗材的精细化管理。国家医保局也将继续加快编制医保通用名,持续关注医疗科技发展,为更多优质耗材“正名”,让更多患者获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