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集中带量采购的“手术刀”精准切除药价虚高的毒瘤,零加成政策的历史使命已悄然完成。
自2012年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试点,到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全面铺开,药品零加成政策如同一把利剑,刺向“以药补医”的“沉疴顽疾”。十几年来,这项政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斩断了药品销售与医院收入、药品回扣的扭曲链条,打破了医院利益与药品销售捆绑的格局,为成功治理药价虚高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回溯药价虚高的本质,真正的症结并非药品加成本身,而是原来药品定价权力过于集中、不够科学、不够透明、药品销售层层加价导致的。
自2018年国家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配合基药政策、国谈药品政策的推进,药品定价机制已被重塑,从源头上大大挤压了价格中的水分,基本上从源头上遏制了药价虚高。
药品零加成政策设计之初,本应由各级财政补贴医院因此减少的加成收入,近些年来,由于地方财力紧张,一些医院多年没能足额拿到这项补贴,成了悬在众多医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调研中发现,我国中部某县医院自实施药品零加成政策以来,每年因此收入减少上千万元,但财政补助却少之又少,成为医院负债累累的原因之一。医院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削减设备采购、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开支,医疗设备更新缓慢、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大大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救命的医院自身却陷入生存困局”。
放眼全球,成熟的医疗系统普遍存在对药品管理和药事服务的合理补偿机制。美国医院(包括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普遍向付费方收取覆盖药品管理和服务成本的费用。例如,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按处方收取固定的药品管理费(如约24美元/张);其他医院则在药品采购成本上加成(Markup)用于覆盖药房运营成本。然而,这些费用或加成受到医保支付方式(如按病种付费DRG)的严格约束,医院实际获得的药品补偿通常受到限制,难以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德国医院则普遍采用透明、标准的‘调剂费’(Arzneimittelabgabepreis)模式,这是一项根据法定费率表计算的固定服务费用,用于覆盖药品储存、调剂、管理和咨询等药事服务成本,与药品进价本身无固定比例关系。
日本更是建立了精细的‘调剂料’制度,依据药品特性与调配难度分级收费。
再比如英国NHS体系,主要通过患者支付的固定处方费(如英格兰9.9英镑/项)和NHS支付的固定配药服务费来补偿社区药房的运营和药事服务成本,药品采购成本单独核算支付。
这些成熟的国际经验表明,基于真实成本的正当补偿(通常体现为固定费用或服务费,而非基于药价的简单加成),是现代医疗体系健康运转的底层逻辑,也是保障医疗体系健康运行的有效方式。
当下,随着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成功推进,药品耗材价格大幅降低,节省下来的大量医保基金,以及医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等,均为合理加成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按照医院采购医保目录药品、基本药物、国谈药品和集采中标耗材的量,按照不营利但不亏本的原则,科学测算药品耗材在医院的管理、仓储、调剂、分发、咨询等成本,合理确定药品耗材加成,通过医保基金与患者分担,既能缓解医院运营管理压力和负债压力,又不会过度增加患者负担,还可以长期解决各级财政压力。
近年来,一批医院负债累累,甚至合并、倒闭、破产,药品零加成就是其中之一。若任由药品耗材零加成,医院长期负债就会更加严重。如果把所有的压力让医院一家来承担,医疗服务技术和质量就难以提高,服务技术水平就会下降,患者就医体验就难以改善,政府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医疗福祉。
从历史功臣到时代困局,药品零加成政策已完成其阶段性使命。医院因此长期失血,伤害的是整个医疗生态链:服务质量滑坡、患者信任流失、政府兜底压力剧增。当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已从源头上驯服了药价这个洪水猛兽,让适当加成回归合理补偿的本源,恰是医疗体系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实现医院可持续运营、患者获得优质服务、医保基金高效利用与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多赢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医院的药事管理药事服务轻装上阵,医疗服务体系才能健康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实现。
信息来源:医改界传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