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于公立医院而言,减重诊疗不再是一门可做可不做的业务,而是成了一项必须思考如何做好的任务。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管)、省(区、市)属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
最后时限已经来临,各地医院上马,各地卫健委也积极公布当地体重管理门诊开设情况。
公开报道显示,北京有11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76家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体重管理服务;广州有63家医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浙江全省24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体重管理门诊,已累计接诊患者20多万人次;四川全省共有446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门诊。
外科、内分泌、营养、中医等科室纷纷入局减重,院内互相竞争较劲,有的医院甚至开设了7、8个减重门诊。
一时间,体重管理门诊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无序情形。比如,有医院的肥胖专病门诊开了又关,有医院的却空有牌子没病人,或者科室之间过度竞争导致片面化治疗等等。
成本投入小,让公立医院做减重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但事实上,从医院运营的角度来看,能挣钱的减重门诊并不多,因为目前到医院看肥胖的病人还很少。
“指南满天飞,中心到处建”的草莽环境下,减重诊疗有效、有用?更重要的是,减重中心和业务怎么能可持续发展、能不能成为医院运营新的增长点?哪个科室能靠“减肥”这个偏消费型的新业务,获得绩效的新增量?
这些都成了正在布局减重业务或准备入局减重业务的公立医院,最迫切想知道的。
减重渐成标配,投入与回报几何?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公立医院越来越多地开设了专门的减重门诊,却极少有专职的减重医生。内分泌科的医生又看肥胖又治糖尿病,外科大夫既做胃部的减重手术,也做肾脏、甲状腺等器官的手术。
这样心猿意马的状态,恰恰展现了公立医院当下做减重的处境:上马容易,做好难。
一位减重专家朱辉峰(化名)直白地指出,“目前,肥胖专业的职业门槛太低,一些医生并没有经过肥胖诊疗的培训,就可以开设减重门诊。”
对于做得“轻”的医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通常是安排内分泌科、营养科等背景的医生出诊,人力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开设独立的减重科室,需要的专职减重医生大约通常也就是4~5名。
设备方面,如果开展减重手术治疗,由于会面对重度乃至极重度肥胖症患者,需要投入一些特殊的设备和器材。
2018年,北京友谊医院的减重与代谢外科借着通州院区落成的机会,从胃肠科独立出来,成立了一个拥有近40张病床的独立病区。
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回忆称:“由于是以手术治疗肥胖症为主的专业病区,病区针对肥胖症患者的身体特点,配置了一些特殊的设备设施,譬如承重量更大的体重秤、血压袖带、病床等,手术室也配备了加长的手术器械。”
成本投入的压力小,让公立医院做减重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但事实上,从医院运营的角度上讲,能挣钱的减重门诊并不多,因为目前到医院看肥胖的病人还很少。
张鹏还指出,肥胖患者的诊疗效率较低,在门诊,医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为患者进行讲解。“看1个肥胖患者的时间可以看3个糖尿病人。”
归根结底,减重的“市场”还在发育。
肥胖是一种疾病的认识还未形成,在减重门诊,很多肥胖患者是体检发现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异常才选择就诊。作为肥胖症的治疗手段,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减重药物也是近年来才逐渐为人所熟知,减重手术的接受度仍然较低。在得到治疗后,如果患者没有达到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标准,医保也是不予报销的。
以上种种,导向一个结果:在有限的市场里,只靠一个小小的减重门诊难以有所作为。也就如开头所说,甚至有医院开了又停,或者空有招牌没有病人。
在这种情况下,规模效应愈发重要,一些公立医院想把“减重”做成一项能挣钱的服务,纷纷开始采用另一种更彻底的做法:开设独立科室、成立减重中心。
一些三甲医院在成立了专门的减重中心后,门诊量和手术量的提升效果显著。
据《健闻咨询》采访了解,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称“成都三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成立于2011年,到2024年其门诊量就达2万人次,减重手术量近2000例;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十院”)肥胖症诊治中心成立于2024年,去年门诊量约1万人次,内科住院转化率约2%~5%,手术住院转化率约1%~2%;北京友谊医院代谢与减重外科独立后,2019年减重手术量已经达到500余例,疫情期间手术量下降,去年已恢复至近600例。
这些“能吸引患者、能挣到钱”的减重中心,其背后往往是内分泌科、外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的合力。并且,得到医院领导的支持、打破病床资源的限制是更重要和隐秘的成功秘籍。
比如,对于一家学科成熟、运营成熟的医院而言,去开设减肥专病科室,首先就要面临空间和病床等资源的有限。如果医院没有开设分院的机会,做一个独立的减重外科或减重中心通常不会成为医院的考虑。
跟北京友谊医院减重外科的成立路径相似,2024年7月,上海十院的肥胖症诊治中心在虬江路院区落地,医院专门在新院区划出了半层楼,用于肥胖门诊检查及诊断治疗,新的专区病房也已经在修建中。
上海十院肥胖症诊治中心主任曲伸表示,“我们现在有十几间诊室,从检查到诊断全部包含在内,一周开六天门诊,每天都有三、四个不同科室的医生坐诊,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外科、心理科的医生,流程也比较有序,肥胖症患者由内分泌医生首诊后分流。”
小蛋糕得众人分,不同指南满天飞
全国各地医院的禀赋不同,做减重的科室也五花八门,有的是内分泌科主导,有的是外科主导,有的是多个科室同时开展。病人有限的情况下,科室之间的激烈竞争也随之展开。
从收入来看,外科和中医科“吃香”,内科就略显逊色了。
外科的“吃香”之处在于,它既能干内科的活,也能干外科的活,科室收入包括药物治疗的各类检查费用以及手术住院的费用。
在外科门诊,也有超过90%的患者选择药物治疗。由于减肥药物有致抑郁、增大患甲状腺髓样癌概率等风险,患者用药前需要做一系列检查,一般包括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四项抽血检查,以及甲状腺和肝胆两项彩超检查,常规检查费用合计约为1200元。
手术治疗方面,以北京友谊医院的情况为例,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大约需要住院一周,包括住院检查的总费用大概在45000元左右,医保报销后个人自费约为15000元。由于有手术费用加持,外科在减重的收入链条上处于第一梯队。
中医科的减肥项目比较多样,包括中成药、针灸、埋线减肥等。
朱辉峰介绍称:“挣钱的两头,一个是减重外科,另一个就是中医科,因为中医科有特殊待遇,这些项目都是可以收费的,而夹在中间的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科等等,从医院运营或者人力成本的角度上讲,其实都是亏钱的。”
一位医院管理人士张旭(化名)还补充,营养科做减重的回报不足,关键在于一些地方管理要求,不允许公立医院的营养科生产销售减重产品,例如代餐、蛋白粉等等,“光靠嘴巴说当然不挣钱,‘话疗’的效果肯定是很有限的。”
但上述情况也并非绝对,内科减重做出特色也能吸引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的营养科就是一个特例。协和营养科在减重领域名气不小,在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攻略贴”,吸引了更多患者选择营养科减肥。根据多位患者反馈,协和营养科减重的费用以检查费为主,常规检查费用大约为1000多元,蛋白粉等营养用品需要另行购买。
外科、内分泌科、中医科、营养科……科室纷纷入局减重背后,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在有限的病人面前,不同科室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抢到病人”。
每个科室都想把病人留给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减重。
曲伸表示,专科各自分头做体重管理的传统模式中,不同科室各自为政,患者分散、效益低,诊疗方案不统一。科室之间的竞争激烈,不利于体重管理的科学诊疗和良性发展。
在张鹏看来,在体重管理和肥胖症诊疗方面,亟需推行同质化诊疗,即针对同一个患者,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给出的诊疗方案应该是相似的。
但张鹏也发现,尽管国家卫健委已经发布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里面有清晰的临床诊疗路径,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多个科室开展体重管理,每个科室都会首先用自己的方法治疗。
他进一步指出,“例如一个250斤的肥胖患者去了营养科,会被首先推荐用营养食谱的方法;去了内分泌科,会被推荐药物打针治疗;去了中医科,则医生会推荐中医疗法,大家各行其是,造成患者困惑。看似是‘个性化方案’,然而本质上是‘随意化’诊疗,最终患者浪费一次治疗成功的机会。”
进入北京友谊医院的挂号系统,减重相关的专病门诊一共有9个,涵盖了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消化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诊疗方向。张鹏直言,“在减重诊疗的中心化管理之前,患者常搞不明白该挂哪个号。”
曲伸也表示,现在的减重领域是“指南满天飞”。
除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外,还有多部专科性质的指南,如《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等等,但在不同科室“各行其是”的激烈竞争下,能否真正落地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在曲伸看来,要解决过去减重诊疗中各科室“各行其是”的问题,最好的方案是中心化管理——核心在于绩效统一分配。
减重中心化管理的理论根源在于,肥胖不是一个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营养、运动、药物、手术,任何手段单打独斗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现在医院里,大家喜欢强调自己的学科多厉害,其实没有合作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在中心化管理之前,上海十院的减重诊疗也尝试过另外的管理模式,包括肥胖联合门诊和肥胖融合病房,这些合作模式现在也被称为MDT(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却发现了诸多问题。
上海十院的肥胖门诊已经开设了近15年,最早是由不同学科较为松散地合作,例如内分泌、外科、营养科等科室医生组成类似联合门诊的形式。
但曲伸渐渐发现,如果各个科都自己开减重门诊,对医院资源是浪费,对患者来说也不方便,“各个学科之间还存在很多竞争,自己最强调自己,治疗方法比较片面。”
中心化的最初尝试出现在住院病房,接收肥胖病人的病房被改为肥胖融合病房。
曲伸介绍称,也就是所有和肥胖相关的学科都集中到一块,有外科、中医、营养等等,对肥胖患者进行中心化管理,不再按照学科划分。
内外科合并后,外科医生到内科病房值班、做手术,患者无需在内外科之间轮转,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新的情况。一方面,减重手术的业务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内外科医生绩效考核标准差异过大、带教实习医生分配出现矛盾等问题出现,住院方面重新划分为以内分泌科主导的肥胖专科和减重外科。
2024年7月,在肥胖多学科合作和内外科融合病房的基础上,上海十院正式成立了一体化的、全方位的肥胖症诊治中心,减重诊疗的中心化走出了关键一步:人员、绩效统一管理,避免了学科间的单打独斗。
中心落成后,在肥胖专科专职做减重的五位医生,工资绩效独立核算。
曲伸解释称,“现在医院把肥胖症诊治中心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与其他科室一视同仁,任务分配、绩效管理都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待,在内外科不同专业之间再根据工作量进行二次分配, 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绩效分别发到不同科室。”
原来不同科室之间各干各的,挣到自己手里的并不多,但又不舍得把病人让给别的科室。曲伸表示,“现在没有绩效问题,患者需要什么治疗就给什么治疗,绩效统一分配,解决了‘抢饭吃’的问题,也解决了片面性治疗的问题。彼此之间是一个团队,目标一致,避免了学科之间的利益冲突。”
今年4月,北京友谊医院成立肥胖症诊疗和体重管理中心后,在挂号系统里,设置了“肥胖症诊疗与体重管理中心”一级菜单,将不同专业方向的减重门诊归在这个框架内,门诊名称、开设科室、坐诊医生等信息一目了然。张鹏说:“经过这样的调整,各专业形成合力,门诊量激增,甚至一号难求。”
减重手术量全国第一的成都三院,在2011年就成立了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成都三院的减重诊疗“举全院之力”,在机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全院各个科室接收到的BMI值超标的病人都会被推荐流入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科室之间的合作远大于竞争。
在曲伸眼中,“真正要做肥胖管理,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是中心化管理,而不在于谁牵头。因为每个医院情况不一样,有的减重外科做的好,有的营养科做的好,有的内分泌做的好,谁牵头不重要,大家在一块干活最重要,理念最重要。”
来源:健新咨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