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身边爱美的朋友越来越多,也被科普了皮秒,超声炮和热玛吉这些光电项目,硬生生把医美市场撑到了近3000个亿。然而,伴随市场扩容而来的繁荣,是长期存在的收费乱象:低价引流、隐形加价、项目名称繁多抽象,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广告上写着99元嫩肤,去了店里七七八八加一堆,最后掏了上千块?或者明明是同一款机器,这家叫面部精雕,那家叫韩式焕颜,项目名称天马行空,消费者云里雾里。 前不久,也就是2025年6月18日,国家医保局突然甩出来一个重磅文件——《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里头明明白白地列了101项美容整形项目。 核心疑问:既然不进医保,为何是医保局出手? 文件一出,朋友圈一下子热闹起来,有人懵了:“啥玩意儿?搞错了吧?整容也要进医保了?” 整容这事儿,那是妥妥的消费医疗,跟咱们平时生病看病不一样,压根儿就不在医保报销的范围里。医保局自己在立项指南中也说了:美容整形服务不属于基本医保报销范围,其价格仍实行市场调节价。本指南重在规范项目设立本身,不改变定价机制。也就是价格还是市场说了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价格还是由市场决定,医保局为啥还要花这么大力气,搞这么个价格立项指导? 要理解这个政策,我们需要跳出医保支付的狭窄视角,把格局打开,看看国家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 第一手棋:统一普通话,让消费更明白 你得这么想,医保局是全国医疗服务价格的总设计师。它的任务可不只是管医保基金的钱袋子,它要管的是全国医疗服务的规矩。医美虽然是自费,但它姓“医”,就得有个统一的语言。这份指南的作用,不是规定你必须卖多少钱,而是告知“你卖的是什么,应该怎么称呼它”。这就像是给医美市场画了一张标准化的产品目录,有了这张目录,消费者再也不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项目名搞得云里雾里了。 第二手棋:给公立医院搭台子,让他们体面起来 当前,公立医院正加速向自费医疗业务转型。公立医院的医美科,正在慢慢从过去的鄙视链下游走向台前。公立医院发展医美,这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过去,公立医院做医美,总觉得有点“不务正业”。如今指南之下,公立医院可以光明正大地参照这个统一标准来定价、来公示,体面地发展医美,为医院创收。 第三手棋:医药分离? 传统医美行业的定价模式有明显弊端:产品价格里,其实打包了机构的利润空间上限和医生的技术费。一旦产品价格失控,整个链条上的机构、医生就都没得赚了,最后出现上游企业不断推新的概念、新的产品。医保局通过定义项目标准和收费标准,将诊疗费从产品费中剥离。你看,指南把填充注射标准化为项目,不管是聚乳酸(童颜针)、羟基磷灰石(少女针),都归到一起,这就为医药分离打下了基础。未来,厂商可以安心地把产品价格定得更透明,而医生和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和口碑,去收取合理的诊疗费。这样一来,整个行业的利润链条,就不再是产品说了算,而是技术说了算。 医美定价模式:为技术和审美买单 所以,咱也别别再把标准化简单地理解成价格统一。指南的标准化,核心在于服务项目的名称和内涵。 立项指南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卖多少”的问题。 它把“超声炮”标准化为“超声治疗”, 明确了治疗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流程。 它把“填充注射”标准化为项目, 即使是玻尿酸、聚乳酸等不同材料,都归于此项目下。 它把“减张美容缝合”和“切口美容改型”定义为独立项目, 使得这项精细技术有了明确的收费依据。 这套标准化的项目体系,就像是给医美服务制定了一套统一的语言。当医生在线上标出自己的诊疗价格时,消费者清楚地知道这个价格对应的是什么服务、包含哪些内容、依据什么技术原理。 举个例子,一个年轻医生可以标出: 项目: 皮肤美容治疗(超声) 价格: 8000元 服务内容: 针对面部特定区域的基础操作,以及术后护理。 而一个声望更高、经验更丰富的大咖医生,就可以标出: 项目: 皮肤美容治疗(超声) 价格: 20000元 服务内容: 同样是超声,但我提供多层次精细化操作、术后定制化修复方案和三个月贴心随访。 看见没?皮肤美容治疗(超声)是统一的,它保证了服务的可比性。而价格的差异,则明明白白地体现了医生的技术、审美和额外提供的服务。 新规下的准入新机遇 最后,回到本行,谈一谈医美立项指南对于医美企业的影响。过去,大家比拼的是产品功效和品牌营销;未来,竞争的核心将转向标准化服务方案和技术劳务价值。 机会1:抽象项目具象化,打开新设备准入之门 新指南的颠覆性在于术语映射:将光子嫩肤统一归入皮肤美容治疗光/激光,超声炮明确为超声治疗,热玛吉划归射频治疗。 这让项目名称一目了然,对新设备的兼容性也更好了。例如,你家新研发了个超声紧肤设备,只要技术原理对得上,直接就能按超声治疗这个项目收费,省去了过去那复杂的审批流程。这无疑为具备创新技术的设备企业铺平了准入道路。 机会2:精细化项目收费,激活增量服务收入 指南对项目拆分得特别细,细到啥程度呢?以前丰唇就是丰唇,现在可以细分成“红唇”、“唇珠”、“人中”、“口角”。植发呢,也分“头发”、“睫毛”,以头发移植为例,首次收费包含基础毛囊单位,超出部分按单位加收(行业称出租车式计价)。睫毛移植等特殊部位则单独立项。既能防止机构乱报数量,又能让医生每做一个精细操作,都拿到其应有的报酬。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首次把减张美容缝合和切口美容改型单列成收费项了!过去医生可能也会用更精细的缝合技术,但很难单独收费。现在,这些精细的小活儿也能光明正大地收费了。 What does it mean?如果你是做高附加值缝合耗材(比如可吸收线、减张胶带)的企业,或者你能提供专业的缝合技术培训,那可就有新财路了!你可以帮合作机构在核心手术之外,再创造一笔额外的增量收入。 机会3:鼓励创新和技术加收 指南里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规定: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自行设立加收项、扩展项,你只要报给当地医保部门备案就行。针对那些难度超高的再次手术(比如修复隆鼻、二次割双眼皮),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王永前形容为废墟重建,指南也专门设立了加收项。鼓励医生去接那些过去没人愿意碰的高难度诊疗。 这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国家鼓励技术创新和高难度操作。如果你家产品能解决临床痛点,比如让恢复期缩短一半,或者把并发症的风险降到很低,那你就有了跟机构一起申请加收项的底气。这逼着企业不能光想卖货,得把重心放到技术研发和临床价值上。 写在最后 野路子终将让位,阳光下的“美”才能长久。 当童颜针终于能堂堂正正用自己的名字收费,当医生缝一道漂亮伤口的手艺被看见,当技术突破不再憋屈地挤进旧框框……这场3000亿市场的变形记,才算真正开始了。 原标题:3000亿医美市场变天!医保局一出手,到底要规范谁? 来源 | 医事同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