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在以“改革创新——培育发展医疗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分会场上,与会代表围绕“如何以临床需求为锚点,打破学科与机构间篱笆”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以期汇聚多方智慧与经验,在机制设计与实践中探索出新路子。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直面三大命题
医学创新的生命力始终根植于临床实践的原点。无论是复杂疾病的诊疗瓶颈,还是患者需求的动态变化,临床一线的真实场景永远是驱动科研突破的核心动力。纵观行业发展,那些真正改变诊疗范式的创新成果往往开始于临床具体问题的深度洞察,从特殊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出发,通过学科协作打破技术局限,最终将个体经验深化为普适方案。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闭环逻辑正是医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鲜明特征。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直面三大核心命题。一是构建临床、科研、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从青年人才的“第一桶金”赋能到临床科学家的系统培养,从国家重大平台的资源整合到医工交叉的深度融合,需要以机制创新破除壁垒,让科研人员既能攀登学术高峰也能跨越转化鸿沟。二是重塑以价值为导向的临床研究范式。通过重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从真实诊疗场景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既能回答为什么、又能解决怎么办的高质量研究。当前,根据中国患者特征、由临床团队自发发起的原创成果正逐步改写国际诊疗指南,彰显了“问题即课题”的现实意义。三是优化政产学研用的协同网络。科技成果转换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多方共赢的生态共建。既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共享机制,也需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路径;既要有把创意变成产品的孵化能力,也要有用产品反哺临床的应用反馈。最终形成需求牵引研发、研发驱动产业、产业升级服务的良性循环。最后,医学的终极使命仍是守护生命,无论是前沿技术对诊疗范式的颠覆,还是基础研究对疾病认知的深化,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坚守。未来,全行业应以更开放的姿态协同创新,以更务实的行动破解瓶颈,推动共同书写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林杰:
认清挑战,打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近年来,浙江省把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努力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因地制宜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积极塑造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加快形成高水平医院集群。浙江省实施医学高峰计划,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医疗高地。2024年,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浙江省建设研究型医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首批遴选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6家、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10家、研究型医院培育单位16家,构建了省市高水平医院引领的“6﹢10﹢16”的研究型医院建设体系,推动医院从传统医疗中心向医学中心转变。
二是加速打造创新资源平台。围绕打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了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等一批生命健康领域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部委级以上的科创平台66个,布局超动力、弱磁等大型装置,在脑机接口、医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三是加快构建高效能转化体系。2019年,浙江省率先建立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该平台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积极鼓励医研企联合攻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在平台支持下,累计实现医学科技成果转化1475项,直接转化总金额5.9亿元,拉动产业产值超过45亿元。
未来5到10年,医学科技领域将面临三大变量的挑战。一是国际竞争变量。医学科技创新要将科技资源和基础要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基础资源特别是数据资源的建设。二是人口变量。科技是核心竞争力,而人口是基础竞争力,因此未来要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要以科技创新解决慢性病、共病发生、康复护理等涉及的技术难题。要以需求为导向,研发转化更多新技术、新药物、新设备。三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变量。特别是未来人工智能将全面渗透在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及时抢占先机就有可能被淘汰。因此,要以新型生产关系来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健全完善科技治理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公平分配,打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要让医学科技真正以成果转化、服务临床为导向,而不是为了发文章、挣帽子、评职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 陈蕾: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员工创新内动力
华西医院以激发员工创新内动力为目标,从精细组织架构、构建人才团队、整合科研平台、改革创新激励、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在顶层设计上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在精细化科研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华西医院分别设立科技部、临床研究管理部、科研实验室部,每个部门再分设二级科室,部门之间职责明确、相互协同,负责管理协调成果转化、重大项目、伦理审查、生物样本库建设等工作。
在构建人才团队方面,华西医院构建了全周期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针对院内在职职工、博士后、留院人才等,实施全周期孵化和培养的阶梯式支持举措,设立青苗计划、启明星计划等助力青年人才成长;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明确各优势亚专业人才需求清单,绘制人才分布全景图并精准引育高端人才。制定全覆盖、分阶段临床研究培训路径,有组织地构建专兼职人才队伍。
在科研平台构建方面,华西医院以10个国家级平台为支撑,构建基础-临床-转化研究的全创新链。不同平台在各个阶段提供技术培训与服务,如在产业阶段侧重于上市后评价、产业化创新,在临床阶段侧重于临床试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在研发阶段侧重于临床前研究、临床转化研究,在发现阶段侧重于新药筛选、靶点发现。
在创新激励方面,华西医院创新激励措施,营造院内临床研究氛围。医院将临床研究指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将横向课题纳入职称评定,在华西“创新日”设立临床研究创新奖,以临床研究项目结题为导向建立“破五唯”评价体系。特别是,让华西医院临床研究激励八条政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深入人心。
在完善服务体系方面,华西医院健全现代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打造“一站式”项目服务体系。通过成立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委员会、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干细胞临床研究伦理专委会等组织,保障研究者与受试者安全,为医院开展科研工作保驾护航。此外,华西医院构建“一站式”电子化系统,国内首次实现临床研究项目一键式提交,畅通学术审查与伦理审查等临床研究环节,提高研究审查效率;首创为研究者开展“把脉问诊”的科研门诊服务,为研究者答疑解惑,提高研究质量;率先制定流程服务手册,提高科研服务管理水平,规范开展研究活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 胡新央:
围绕三大维度构建研究型医院发展模式
浙大二院通过基金文化培育、临床研究体系重构、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三大维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医院发展模式。
以营造基金文化驱动人才培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医院看作“启蒙基金”,是青年医师相对容易获取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资助,也被看作“催化基金”,是临床与基础的黏合剂,也是助力人才成长的催化剂。医院实施基金管理体系化与精细化工程,建立有组织、有动员、有辅导、有导师、有时间、有场地、有监管的闭环式全周期服务体系。医院还为青年学者提供结对指导、科研培训平台等,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总的来看,基金文化强调创新是根本,要更加注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原始创新,以及关注以人才培育为内核的科研生态体系建设。
以高水平临床研究驱动诊疗范式改变。临床研究是医院卓越医生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在医院创新图谱中,临床研究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在人才培养方面,定制系统临床研究方法论专项培训,设立“主任班”“百人团”“学位班”,派遣不同级别的骨干赴海外深度学习。在平台建设上,重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体系、“举院创新”服务保障体系以及交叉融合学术发展体系。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RCT专项基金”,支持开展随机对照试验。
以成果转化驱动医疗技术突破。围绕重大疾病诊治,从预警预测到术式创新再到器械药物研发等开展高水平多学科联合攻关,形成独特的“创新中心”范式,致力于“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困难,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启动“5510工程”,即用5年时间、每项资助500万元、资助10个创新中心,来推广和完善层次清晰的全链式、交互式、大团队合作研究体系,催生和孵化一批原创技术及原创产品、重大标志性成果。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傅启华:
实施“三四五”战略,优化人才引育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四川省人民医院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人才工作办公室设立为一级机构,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广纳天下英才,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力争延揽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学术影响力的顶尖人才,集聚一批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储备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在新发展阶段,医院重新构建人才高质量发展格局,实施“三四五”战略。
三项任务包括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解决“人才从哪里来”问题;完善人才使用流动机制,解决“如何人尽其才”问题;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解决“如何激发活力”问题。
四类人员包括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管理人才。
五项举措分别是重构工作制度、重塑引才体系、重造培育体系、重建博后队伍、重筑人才生态。一是重构工作制度。直面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先后新订或修订10余项制度,为人才工作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二是重塑引才体系。针对缺乏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和紧缺人才等问题,以全职引进、柔性引进、专项招聘、招收博士后等形式,分层分类有目的引进人才,逐步完善梯次化引才体系。建立联合引才模式,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重造培育体系。以锻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为总体目标,结合医院人员成长规律,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医院 医、护、研、管 等不同系列人员,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设置相匹配的干部人才培育项目。四是重建博后队伍。分层分类招收,形成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导师、地方共同承担的资助体系。五是重筑人才生态。推荐院内人才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开展高层次人才疗养等活动,举办院长“午餐会”倾听青年人才声音,举办人才交流座谈会,设立引才、杰出人才、杰出人物和优秀学科团队奖,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厚待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
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朱骥:
深化院所融合,驱动科技创新
2019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签署医学合作协议,以浙江省肿瘤医院为依托,共建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医院以深化院所融合,以基础科学驱动、临床问题导向、重大平台支撑、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开展有组织攻关式研发工作。
战略驱动引领科技创新。强化院所融合,协同开展有组织攻关,助力分子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离子医学中心等重大平台项目落地;持续开展多元学术互动,促进院所科技成果联动转化应用,以“学术科主任”“钱塘交叉基金”为纽带推动学科人才交叉培养与发展。布局科研创新大团队,投入1.35亿元,建设以单病种或单学科为依托的大创新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建立院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构建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平台布局,坚持院所融合、项目互通、协同攻坚,获批并启动建设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浙江省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0个。建设5000万份储存能力的国家级肿瘤生物样本中心,牵头成立“浙江省生物样本库共享联盟”,搭建“浙江省生物样本共享平台”,发挥生物样本库资源效能,加强生物样本库资源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全方位、组合拳式政策激活科技创新动能,推动以往单纯临床型医院转变为研究型医院,鼓励临床医生向医学科学家发展。
临床研究助推提质增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重点布局临床研究,致力于改变当前国内外主流诊疗指南的临床研究,构建院所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扩大优势驱动临床研究能级跃升。设立院内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专项资助基金,加大临床研究投入。重点保障IIT项目受试者权益,探索临床研究项目伦理审查分层管理,推进风险最小化措施,开展研究现场实地监督检查和持续监管。多部门联动强化临床研究效能,营造临床研究氛围,提升研究者能力。
声音
南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施振佺:
学科交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可以通过两种模式推动,一是原创性研究的长周期模式,二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短周期模式。前者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团队,从神经再生的基础研究出发,历经十余年攻克了快速辨别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技术难题,并研发出三代神经再生移植物产品。后者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魏翔教授团队,针对心肌肥厚开发的微创旋切技术,通过医工结合快速实现临床转化,大幅降低手术风险。两种模式体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不同路径,为多学科交叉解决医疗难题提供了范例。
天津大学科研院基础研究科科长 朱广明:
天津大学通过信息化与智能化优化科研管理流程,着力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开发智能审查系统替代繁琐的形式审查工作,可以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成果数据库构建,利用知识图谱实现科研方向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通过数据驱动减少经验主义偏差,为跨学科合作提供客观支持,推动医工结合成果的高效转化。
南昌大学科技处科长 朱学锋:
南昌大学发光材料科研团队以“少发热、多发光”为目标,历经二十年研究,发现黄光对人体视力及红光对生殖健康的应用潜力,因追求技术完美而与市场需求匹配不足。随后,团队及时调整方向,聚焦第四代复合半导体材料研发,为未来芯片基材提供新思路。经验表明,科研需平衡技术理想与市场需求,避免“闭门造车”。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科教处副处长 刘志勇:
肿瘤专科医院受限于学科单一性,成果转化面临先天劣势。应当通过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如举办创新转化大赛、政策宣讲等措施,提升医务人员成果转化意识。成立转化医学部整合资源,优化成果转化路径;强化临床与基础研究协同等措施,逐步突破瓶颈。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科研部副主任 黄育达:
湘雅二院通过制度激励,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比例调整为“二八开”,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搭建转化库,主动对接政府与企业资源,推动医务人员的临床创意快速落地。此外,成果转化还需要资金支持,除了医院支持外,还应拓宽途径。未来需加强临床医生转化意识培训,完善多途径资金支持体系,加速从“临床问题”到“市场产品”的闭环。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科技处综合科科长 储召群:
鼓楼医院通过制度破冰,以“改革收益分配机制”“构建前端培育、概念验证、产业支撑三级加速体系生态”“科研范式转型与产业能级提升并重”为三大策略推动成果转化。通过设立转化研究院与知识产权门诊,孵化企业12家,并开展职业经理人培训,构建“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业落地”的全链条生态。
苏北人民医院科技处处长 周罗晶:
苏北人民医院通过构建临床需求挖掘、高价值专利筛选、技术经理人队伍培育、医工交叉研发合作、产业转化落地五阶段加快转化体系。医院设置新技术扶持项目、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及搭建合作平台,为科研人员破解资源瓶颈。未来需探索建立区域性临床研究数据池,破解数据孤岛问题;以标准为引领,制定人工智能产品临床验证的标准,加快产品上市;打通医生、工程师和创业者的职业发展通道,以临床痛点为起点构建研、转、用的闭环体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