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市鲤城区最为热闹、繁华的西街旁边,坐落着这样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周边3所三甲医院的“虹吸”,他们并未困守成规,仅开展基本公卫项目,而是大力发展中医、疼痛等特色专科,结合实际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鲤城区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提供)
2024年,中心创造了整体年门诊量同比增长327%,中医馆年门诊量同比增长609%,中医年门诊业务收入占比从0.3%飙升至43%的“奇迹”。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日前,“县域和基层医声”联系到了泉州市鲤城区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涛,解码中心实现“专科强院”的核心路径。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院总面积3680平米,在岗职工66名,核定床位25张,拥有家庭病床11张。中心设有全科、医务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影像科、放射科、彩超室、心电图室等多个科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医院位于泉州市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鲤城区,周边其实也有很多家三甲医院,包括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市儿童医院,还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涛告诉笔者。事实上,面对多家三甲医院的“重重包围”,中心也曾一度陷入困境。然而,通过对辖区居民就医需求的精准调研,以及从上级医院不断学习、引入新技术,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终找寻到了一条专科建设领域的“差异化发展”之路。而其中,超声引导可视化超微创技术的引入是帮助中心实现质变的重要一环。“基层医院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实现‘在基层,但不仅仅是基层水平’。”张涛谈到。而他也是如此付诸实践。2021年,张涛带队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进行学习,并将超声引导可视化微创技术引入了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该技术已在中心成功开展了4年,深受辖区居民欢迎,并已形成了一个由中心自主培养的本土化医疗团队。“在大医院做一次核磁共振可能需要600多元,而在我们医院做一次超声仅需60余元,并且能够实现‘即来即诊即治即走’。”张涛介绍到。引入该技术后,中心肌骨疼痛诊断明确率提升了90%,有效率则达到了95%以上。这项高性价比技术使泉州市的社区医院首次具备了精准治疗复杂疼痛疾病的能力,并让常见病治疗真正“留在了社区”。在专科专病门诊的差异化建设上,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颇有心得。为与上级医院实现“差异化发展”,中心根据慢性疼痛患者、术后康复人群、老年退行性疾病患者及亚健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设立了中医疼痛微针门诊、女性整体康复门诊、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等六大特色门诊,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其中,中医疼痛微针门诊能够通过超声可视化微创技术精准解决患者的肌骨疼痛疾病,实现把常见病治疗留在社区;女性整体康复门诊整合了盆底康复、疤痕修复等特色功能,以满足女性全周期的健康需求;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则开展了生长贴和小儿推拿等项目,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此外,中心还构建起了“防-治-康”一体化的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通过开展中医治未病门诊、体重管理门诊和失眠门诊等特色门诊,并与慢病管理相融合,推动基层健康服务从治疗向预防和康复延伸。“例如,有的肥胖症患者同时存在入睡困难、失眠等问题,我们就会对其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运用中医的针灸、耳穴、推拿以及运动康复等多种手段帮助其解决困扰。”张涛介绍到。翻开中心的年度报告,几组数据折射出了其卓越的转型成效:2024年,中心年门诊量实现了同比增长327%的爆发式增长,其中,中医馆年门诊量同比增长率达到了609%,门诊年业务收入达到了848.35万元,业务收入占比则从原本的0.3%跃升至了43%,成为全院核心增长极。与此同时,中心患者平均就医成本降低了60%,满意度则提升至了95%,充分彰显了中医科“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张涛认为,“基层医疗的服务需要从‘泛化’转向‘精准化’,通过细分专科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而这一理论如今正被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践落到实处,为更多基层医院实现“建名科”与“专科强院”提供可复制的范本与经验。当然,亮眼数据背后仍存在隐忧。张涛指出,目前,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高端设备仍需依托医联体支援,学科带头人依然存在短缺,辖区少部分居民仍旧固守着“大病小病都奔三甲”的观念,对基层医院认可度不高。面对挑战,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出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启动定向培育计划培育中医疼痛专业人才,并联合三甲医院开展“师带徒”短期实训;在技术升级方面,通过引入AI辅助超声影像分析、远程管理平台等智慧化设备、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减少患者就医成本;在专科建设方面,推动成立区域中医专科联盟,共享技术标准与管理经验,形成“一中心带动多站点”的辐射效应。政策的突破同样关键。通过制定科室配置、技术目录等方面的基层中医专科建设标准,张涛希望能够引导基层中医科实现规范化发展,形成“一院一品牌、一医一特长”的新格局。“我们正在推动中医优势病种建设以及基层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帮助更多好政策更好地落地基层。”张涛告诉笔者。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表明,基层中医特色专科的发展应当以政策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模式创新和资源整合实现不断突围。其杰出经验也为其他基层医院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其一,通过差异化定位聚焦医院特色和专科细分领域,避免与大医院同质化竞争;其二,实现技术平民化,采用适宜技术降低医院设备依赖,提升服务可及性;其三,进行生态共建,在基层构建“政策-技术-服务-群众”协同发展的健康生态圈。“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医院技术的不断迭代,基层中医专科有望成为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支点,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基层智慧。”谈及基层中医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张涛这样期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