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江苏省赣榆区人民医院作为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紧紧围绕全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强基层、惠民生”为核心,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深化跨区域协作等举措,有效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就近治”的目标,切实增强了区域内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01

优质资源整合,

分级诊疗机制构建新格局


作为县域医共体龙头医院,赣榆区人民医院充分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聚焦“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2024年在16个成员单位分两批建设骨科、内分泌科等28个专家工作室,并制定下发《专家工作室和联合病房绩效考核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专家工作室暨联合病房运行。


医共体查房

截至2024年12月底,专家工作室开诊390次,接诊病人1281人次,开展骨科、普外科等手术82台次,查房97次,讲座68次。该项举措补齐固强基层短板弱项,使“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县域分级诊疗机制新格局初步构建。


专家工作室揭牌

02

智慧医疗赋能,

基层诊疗水平实现“同质化”提升


有序推进心电诊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十大中心”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全域共享。网络心电、医学影像、消毒供用和智慧急救等“四大中心”已试运行。24家卫生院全部开通心电远程会诊,依托医共体信息化平台,乡镇卫生院将心电资料实时上传到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由县域中心统一诊断和签发诊断报告,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目前全年共诊断2234例动态心电,较2023年增加24%。龙河、罗阳等多家卫生院已开展远程影像中心试运行,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800多人次远程阅片。

03

专科技术突破,

基层诊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赣榆区人民医院与上海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国内多家顶级三甲医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加强医院人才、技术、重点专科建设。

“名医工作室”的专家团队定期下沉县域开展手术带教、疑难病例讨论和学科共建,实现专家下沉、技术共享、远程会诊,全面提升县域疑难重症救治能力。上海东方医院王善金教授脊柱外科团队为多名疑难患者会诊,开展颈椎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肿瘤摘除、腰椎间盘突出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后路切开减压融合内固定等四级手术,弥补了县域脊柱外科技术空白。


上海东方医院专家手术

特别是与上海市东方医院依托VIS系统搭建的多学科医疗协作远程平台,形成了“远程会诊+专家驻点”双通道模式,让群众足不出区即可享受国家级医疗资源,疑难重症实现“家门口”救治。今年2月,赣榆区人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在班庄镇中心卫生院坐诊时发现一例特殊病人,患者已间断腹部疼痛不适数年,在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肝区处有一枚特殊长蒂息肉性病变。孙主任立即联系上海市东方医院音视频互联互通医疗协作远程平台的远程会诊,经过交流探讨,上海市东方医院专家为患者制定了采用息肉根部钛夹夹闭后行黏膜下注射并行EMR切除治疗的精准治疗方案,患者顺利康复,对这样的医疗服务模式称赞不已。

04

惠民服务提质,

群众健康获得感“看得见”


赣榆区人民医院在推进医共体建设过程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出多项便民举措。由医院牵头,以专项整治活动为切口共享整治成果,赣榆区医共体成员单位统一采购义齿,使口腔诊疗费用下降了近50%,大大减轻群众的经济压力。聚焦减少重复环节,积极推进省、市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大幅减少患者重复检查检验的频次。同时,医院还上线江苏省影像云平台,已上传26.05万份影像检查单和25.6万份报告,实现让信息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05

群众口碑彰显改革成效


“以前做个CT要跑县城,现在卫生院就能检查,区医院的专家直接在电脑上出报告,省时又省心!”班庄镇村民王大爷对医共体服务赞不绝口。

“以前得了大病就往省城跑,挂号难、花费高。现在区医院就能请上海专家会诊,手术也是专家亲自操刀,真是省心又省钱!”宋庄镇村民李女士在区医院完成肺癌术后感慨道。

赣榆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玉柏指出:“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国家深化医改的核心举措,也是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强县级、活基层、优服务’为目标,形成‘管理统一、智慧互联、服务协同’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为全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