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津、河北、深圳等多地卫健委相继在官方平台集中披露直属公立医院2024年度收入决算信息。

过去几年,公立医院多在上半年于自有官网公布当年预算收入,下半年公布上一年决算收入,且均为各医院分散单独披露今年则彻底改变这一模式,由各地卫健委统一集中公开。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核心包含两个维度:政府层面更倾向通过公开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医院层面则更侧重回应公众关切。

几家欢喜几家愁?

具体来看各地公立医院2024年度决算信息

天津:公布21家医院。

从整体规模看,天津市肿瘤医院以64.9亿元决算收入成为当地龙头。部分医院在决算说明中提及收入下降原因,包括填报口径变化、统计范围调整、政府拨款减少等

另有医院表示,虽整体工作量未变,但检查化验降费项目较多等因素,最终导致决算收入减少。

安徽:10家决算收入增长大力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继续领跑,决算收入达94.24亿元

从决算信息可见,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有助于医院发展安徽财经官方微信公众号2024年8月发文称:我省抢抓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机遇,省财政计划投资近140亿元,对接北京、杭州等地高水平医院,支持在我省建设9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文章介绍,截至2024年8月14日,已争取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27.7亿元,省财政累计拨付省级建设资金12.1亿元,项目所在地政府统筹安排10.2亿元。此外,省财政向输出医院支付管理和技术支持费3.8亿元。

深圳:此次公布18家医院收入情况,深圳市人民医院以67.44亿元领跑,10家医院决算收入超20亿元。

深圳近年新增多家三甲医院,堪称“深圳速度”

河北: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56.35亿元决算收入领跑,但较2023年仍呈负增长,原因是财政拨款减少与事业收入降低。

在公布的25家医院中,决算收入下降单位主要受财政拨款调整、医保政策(结算规则等直接影响业务收入)、医院业务量降低等因素影响。

倒逼公立医院强化公益属性

集中披露的转变,本质是财政管理规范化与医疗监管精细化的必然结果,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更释放多重价值,实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双重效应。

从实际作用来看,集中公开首先破解了以往分散披露的诸多痛点:过去各医院自行公布时,数据口径不统一问题突出(如部分医院将专项债收入计入“其他收入”,部分归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导致横向对比无法开展

还有医院存在公开内容不完整的情况,对敏感信息避而不谈。而由卫健委统一组织公开后,明确了指标定义与统计标准,标准化披露让不同医院的“账本”有了统一计量标准。

对行业内部而言,集中公开便于专业人士精准捕捉行业变化。今年多地公立医院收入呈现两极分化,既有填报口径调整的影响,也折射出深层行业变革,业内人士可据此形成各自判断。

对公众而言,公开满足了知情权与监督权,让医疗资源使用置于“阳光之下”。此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布预算时,其收入状况曾引发全民热议尽管存在公众对医疗收入结构的误读,但也凸显出大众对医改的关注与对资金流向的重视。

集中公开的决算信息,能让公众更清晰了解医院资金的来龙去脉:财政拨款是否用在“刀刃上”?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是否合理?即便公众暂时看不懂,“公开”也远胜于“不公开”,“了解”也优于“瞎猜测”。

更重要的是,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公立医院强化公益性。

在集中披露的压力下,医院不得不优化收入结构,减少对药品、耗材的依赖,转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公开还推动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智慧化运营管理水平,而这种精细化管理最终会转化为更优质、经济的医疗服务。

医改朴素初心就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医疗资源更精准流向患者需求端。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守护人民健康上,让医疗服务真正回归公益本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