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注意! 检验类过度诊疗 近期,信用中国网站发布“关于某医院的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退回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07万元,同时罚款160万元。 根据国家飞行检查组移交情况,该医院存在重复收费、串换项目、超医保限定支付范围结算等35项一般违规问题,共涉及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金额3440831.8元。其中检验类违规5项,违规使用医保基金746767.4元,占比22%。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此次处罚倒查3年,是针对2022年-2023年两年自查自纠工作不到位的核查。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违规项目中,胱抑素C、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均为带量采购项目,也是套餐解绑中的重点项目。 国家医保局点名通报多家医院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加大了对医疗机构各类典型问题的曝光力度,其背后是监管颗粒度细化及综合治理的进一步推进。其中,过度诊疗成为监管及推进整改的重点之一。 此前,国家医保局曾对在2024年度飞行检查中发现的7家定点医疗机构自查自纠严重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了公开曝光。其中,过度诊疗问题成为“重灾区”,7家医院中有6家存在明显的过度诊疗问题。 图源:央视新闻 典型问题如下: 例如,某医院对短期住院患者一次住院多次开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大量患者同时开展“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该院多种基因检测、粪寄生虫卵集卵镜检、红细胞抗体筛查、乙肝丙肝检测等均存在类似问题,涉及费用535.5万元。 国家医保局指出,这些行为相当于1天内多次测身高,1天内采用多种方式测身高,临床价值不高,浪费医疗资源。 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对1次住院患者无指征开展4次梅毒、3次丙肝检测。 某市中医院部分患者,同一天通过“血气分析”检验套餐开展1次钾、钠、氯数值测定,再通过“血生化”检验套餐开展1次钾、钠、氯数值测定,该院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等存在类似问题,涉及费用187.5万元。 某市人民医院为2500多名60岁以上患者开展促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雌二醇、孕酮睾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而后者主要作为青春期发育指标、正常妊娠诊断、妊娠异常监测、男性生殖障碍等诊断依据,检测几乎没有临床意义,该院甲状腺素、癌胚抗原检测等项目存在类似问题,涉及费用111.8万元。 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向6万多名无肾脏疾病风险的患者普遍开展“β2微球蛋白测定”,而后者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指标。该院还向近4万名无肾脏疾病风险的患者普遍开展“胱抑素测定”,对1万多名无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风险的患者大量开展“血浆D-二聚体测定”。 多措并举防范过度医疗 今年6月新华社曾曝光某肛肠医院过度医疗的案例,翻开卫健部门对某肛肠医院的调查卷宗发现,125份医院病例中,113份病例存在过度医疗等问题,包括对未达到手术指征的患者实施手术、为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实施手术等。 事件曝光后,多名医疗界人士呼吁,举一反三,进一步维护医疗卫生秩序,引导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院规范执业。 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充实执法手段 办案检察官表示,目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等相关法律仅规定医疗服务提供方不得对患者实施过度医疗,但并未规定处罚手段。在本案中,检方只得参照消费欺诈,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医院处以涉案金额3倍惩罚性赔偿。 业内人士呼吁,进一步完善过度医疗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过度医疗认定和责任划定机制,科学设定对违法医院和医生的处罚力度,丰富执法“工具箱”。 其次,要共享违法线索,提升打击质效 记者了解到,2019年以来,一些地方医保部门从卫健部门分离后,双方信息互通和工作联动减少,违法线索共享受到影响。 专家建议,卫健、医保、公安等部门和检察机关应建立信息线索互通渠道,进一步加大行政司法衔接力度,提升打击质效,形成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同时,鼓励群众直接向有关部门举报过度医疗违法行为,加强医疗行为监督。 此外,对患者的科普教育同样重要 “该医院正是利用患者医学知识信息差,实施过度医疗等行为。”湖北立丰律师事务所程客彬律师说,“在治疗过程中,若对医生建议的检查或治疗存疑,可要求医生作出说明。若怀疑遭遇过度医疗,患者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诊断证明、检查报告、费用清单等,依法维权。”
从严处罚,倒查3年
过度诊疗成“重灾区”
来 源 / 华医网综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