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江西九江某地中医院的科室奖金分配系数规定,在医生圈内掀起轩然大波。据自媒体医生博主爆料,该院奖金分配系数明确:科主任系数1.8,科室副主任系数 1.4,住院医生系数 1.0;而职称维度上,主治医师系数 1.1,副主任医师 1.2,主任医师仅 1.3。若以当月基数系数 1.0对应 5000元计算,主治医师可拿 5500 元、副主任医师 6000 元、主任医师 6500元,科主任却能拿到 9000 元,科副主任 7000 元--科主任的奖金直接是住院医生的 1.8 倍,甚至超过了临床职称最高的主任医师,这样的分配比例让不少医护人员直呼 “不合理”。

图片

争议核心:行政职务权重压过临床职称,资深医生“不如” 新科主任

此次风波的焦点,在于分配体系中行政职务的权重远超临床职称。按照该院规定,一位刚晋升为科主任的副主任医师(职称系数1.2),叠加行政职务系数 1.8 后,奖金直接碾压从业二三十年、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系数 1.3)。这种 “行政头衔>临床资历” 的导向,精准戳中了一线医生的痛点。

“我们医院也是这样,行政职务权重太大,科主任拿的比天天泡在病房、上手术台的人还多,这合理吗?” 一位山东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直言不满;北京某医院的住院医更是调侃:“现在总算明白,与其花时间练技术、啃病例,不如争个行政岗,干活再多不如一个‘主任’title 管用。”

不过,也有部分声音理解科主任的压力。武汉一位副主任医师坦言:“科主任要管科室运营、应付各类检查,还要协调医患关系,半夜一个电话就得处理突发情况,压力确实大。” 山东某三甲医院内科主任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科室里每个危重病人都要盯,别人下班后能睡安稳觉,我却随时待命,医疗纠纷更是得自己扛。” 但即便如此,多数医生认为 “该多拿” 和 “拿 1.8 倍” 是两码事 ——“适当倾斜可以,1.8 的系数实在太离谱了”。

同行炸锅:从“分配失衡”到“行政高于临床”,多地医院存类似问题

随着事件发酵,全国多地医护人员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家医院的情况,暴露出这类分配问题并非个例:

湖北某医生吐槽:“这还算好的,我们院长系数 2.5,副院长 2.2,行政、出纳、会计都是 2.0,普通医生护士能拿到 1.0 就不错了,你服不服?”

广西一位医护人员回忆:“以前我们医院更乱,绩效二次分配时,科主任系数 3.0、副主任 2.5,主任医师才 2.0,后来改成全按职称拿,才算稍微公平点。”

江苏有医生直指关键:“最不合理的是行政后勤人员的绩效基数,比一线医务人员还高!工作量是金字塔,个人收入却是倒金字塔,谁还有动力干临床?”

云南也有不同观点:“如果科主任是学科带头人,病人都是冲他来的,系数高正常;但有些主任不管病人、不懂管理,业务还不如下面的医生,凭啥拿高系数?”

还有极端声音提出“把医院推向市场化”,认为充分竞争能让价格公允;也有人觉得 “主任系数该降 0.2”,或是 “1.8 还不够,得更高才能激励大家争主任、提科室水平”,各种观点碰撞激烈。

业内专家:奖金分配应遵循两大核心原则,行政不该成主导

面对争议,业内专家明确了奖金分配的两大核心原则,为“公平性” 划出底线:

原则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奖金分配的核心指标应是工作量、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同时结合科室成本、患者满意度等辅助因素,彻底告别“大锅饭”。行政职务可以作为考量因素之一,但绝不能成为主导 —— 毕竟医院的核心职能是医疗服务,一线临床人员的技术价值和劳动付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基。

原则二:动态调整,持续优化

分配系数不能“一刀切”,需根据医院战略目标、科室发展阶段(如新建科室需扶持)、外部政策变化定期评估调整。理想的制度应实现 “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既激励医护人员提升业务能力,也能促进医院资源合理配置。

但现实是,不少医院的分配体系背离了这些原则。一位心血管科老医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我做介入手术的水平在省里都有名,就因为没当主任,奖金比刚提主任的年轻医生少两千多 —— 几十年的临床技术,还不如一个管理岗值钱?”

奖金表是面“镜子”,照见医院的价值取向

奖金分配看似是数字问题,实则是医院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晴雨表”:是认可临床一线的劳动价值,还是偏向行政岗位的管理权重?若长期让 “当官的” 拿大头,只会让更多医生偏离 “治病救人” 的初心,转向对行政头衔的追逐。

如何建立更公平、科学、激励相容的分配机制?如何让“技术值钱、辛苦值钱”?这不仅是九江这家中医院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所有医院需要深思的课题。

来源:杏林苑社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