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西湖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携手成立“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数字心智、太空探索等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导报社社长林润华,科技部九司二级巡视员王俊峰共同为“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揭牌。主办方供图
“这是一段南北牵手、文理相会的特别的缘分。”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讲了一段轶事,道出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的机缘。大约一年前,2024年7月22日,施一公在人大明德楼见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交谈中,林尚立提出“未来人类”的概念,还提议由西湖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建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两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含义,同时又具有共性的‘新型’特质——开新路、启新风,承担面向未来的新使命。”施一公说。
也正是基于这一使命,两校在人类文明加速向前、知识生产范式变革的今天,不约而同地关注于学科交叉、文理交融,双方迅速达成共识。
“胸怀世界、畅想未来、造福人类发展是当代年轻人的神圣使命,在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这个舞台上,空间无限、畅想无边、创新无止境。”林尚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和西湖大学共建研究院,旨在加强学科交叉和知识融通,汇聚青年智慧、开展前沿探索,开辟全球共研的新赛道。
他期待研究院当交叉研究的“探索者”,以学术创新力“敢闯敢试、引领未来”,催生颠覆性技术,产出更多“从0到1”的突破;建广聚青年的“强磁场”,鼓励青年自主定义问题、探索路径、绽放思想、开展研究、产出成果,以青年创造力“自主探索、把握未来”;筑人类文明的“思想极”,以思想引领力“融通中外、共创未来”,不断贡献标识性成果、原创性理论、前瞻性洞见、变革性技术和建设性倡议,推动全球青年携手畅想、共同书写人类未来的壮丽篇章。
“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是国内首个聚焦未来人类发展前沿议题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旨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探索未来人文、科技、社会发展的前沿议题,打造国际一流的未来人类研究高地。
研究院以青年学生为主体,鼓励全球青年开展“未来预演”,形成“学术理论的科幻片”式的思想成果,体现出青年主导、学科交叉、创新想象、科学预测、全球共研的鲜明特点。
“在影响未来人类形态的偶然现象背后,是科技与人文交织交互、共同作用的必然规律,其中根本性的力量是想象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飞跃,都源自于一个曾经的奇思妙想,它存在于人类一切的创新创造活动中。”大会现场,施一公反复强调想象力的无穷力量,强调想象力需要一片自由生长的天地。”
现场,汤超和“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学生团队共同启动了“未来人类研究平台”。该平台为区块链征集发布确权平台,支持全球青年学者与学生自主发起创新课题,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前瞻性未来想象与研究。
大会现场还发布了“未来人类十大议题”,以未来性、交叉性、前瞻性为共性,“它们将引领带动一大批青年共同参与,以青年创造力把握未来、引领方向。”院长汤超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