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改革的浪潮,终于从住院卷向了门诊。


近日,多地医保部门接连推出门诊支付改革措施,“按人头付费”作为核心支付模式,正在不断扩大试点范围。


图片

广东省已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普通门诊按人头付费,并同步推进门诊特定病种支付方式改革。


这标志着医保控费正式进入门诊阶段,也预示着医院运营管理即将面临新一轮挑战。


这场根本性的支付规则变革,不仅关乎医院的整体运营战略,更将直接触及每一个临床科室的生存与发展。


对医院管理者而言,这是一次系统性重塑;而对每一位科室主任来说,这更是一个现实的拷问:在新的付费机制下,我的科室将成为创造价值的利润中心,还是拖累整体效益的成本中心


“按人头付费”的本质,是医保部门按签约人数,给医院一笔固定的“打包”费用。医院要在这笔总预算内,承担起所有参保人的门诊医疗服务。


结余留用,超支自负。这种模式迫使医院的运营逻辑从过去的“收入中心”(多做项目多收入)转向“成本中心”(控费才能盈余)。


而这一压力,必将毫无保留地传导至每一个临床科室。


以往“按项目付费”时,科室收入直接与开单量、检查量、手术量挂钩,多做多得。


但在新规则下,盲目追求服务量反而可能导致科室和医院入不敷出。


传统的创收明星科室,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很可能瞬间变为“亏损大户”。


反之,善于精打细算、优化流程的科室,则能脱颖而出,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


那么,科室负责人应该如何主动应对,避免成为成本中心,甚至从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一、 算清一本账:从“收入账”转向“成本效益账”


科主任必须尽快树立成本核算意识


不仅要关心做了多少手术、开了多少处方,更要清楚每一个病种、每一项治疗的真实成本构成——包括药品、耗材、设备折旧、人员工时乃至空间能耗。


只有摸清成本家底,才能知道哪些病种诊疗是“盈利”的,哪些是“亏损”的,从而为优化诊疗路径提供数据依据



二、 优化诊疗路径:追求“价值医疗”,淘汰无效环节


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科室需要全力优化临床路径


重点审视:是否存在可做可不做的检查?是否有性价比更高的药物或耗材可选择?能否通过提升诊断精度,减少复诊和无效治疗?


核心目标是,用尽可能合理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疗效,减少资源浪费。


这对于检验科、影像科等平台科室和所有临床科室都同样重要。



三、 调整绩效“指挥棒”:引导医生从“多开”转向“开好”


科室内部的绩效考核方案必须随之调整。


不能再将业务收入、检查收入作为核心指标,而应逐步引入、药耗占比、临床路径入径率、患者随访率、健康管理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更能体现“价值医疗”的指标。


通过绩效改革,引导每一位医生主动成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参与者。



四、 明确科室定位:发展比较优势,打造“精品专科”


在新模式下,医院资源必然会向效率高、效益好的科室倾斜。各科室需要重新评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是擅长处理疑难杂症,还是擅长慢性病管理?是追求技术巅峰,还是注重患者体验?


找到自己的优势定位,集中资源打造“精品病种”或“特色服务”,从而在医院内部的价值评估中获得更高权重和更多支持



五、 拥抱协同联动:加强与医保、门诊及兄弟科室的沟通


科主任需要主动加强与医保管理部门的沟通,理解政策细节,反馈临床实际。


同时,也要强化与门诊部、兄弟科室的协作,特别是在慢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康复随访等方面建立顺畅的转诊与合作流程,避免内耗,提升整体服务效率,共同控制成本


总而言之,“按人头付费”带来的绝非仅仅是控费压力,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它倒逼每一个科室从粗放增长走向精细化管理,追求规模转向追求价值


对于有准备、善改革的科主任而言,这正是带领科室脱颖而出,证明其不可或缺战略价值的绝佳时机。


这场改革已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行动的速度与深度,将决定您的科室是新时代的受益者,还是被淘汰的出局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