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季节性感染疾病流行,不少三甲医院的儿科或三甲儿童医院便排起了长龙,诊疗压力巨大。而另一边,有的基层妇幼机构门诊量门可罗雀,甚至转型成月子中心。
当前,我国儿科资源分布不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儿科诊疗服务能力提升需要覆盖儿童健康的全周期,要让基层医生能够规范诊治常见疾病、精准识别疑难病例、有效管理慢性疾病。
儿科医生数量不少,但基层儿科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2025年9月,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截至2024年底,我国儿科执业医师数量为24.39万人,我国每千名儿童床位数为2.47张。
罗小平表示,“近几年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有所缓解,儿科医生的数量总体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儿科医疗的需求并未随之减少。”
“这些现象体现出的更深层次矛盾——基层儿科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罗小平坦言,我国儿科建设面临的痛点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才队伍不稳定,受到儿科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偏低影响,儿科在综合医院考核中处于弱势,医生收入、职业认同感不足,基层更是面临着高水平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
其次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医院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对生长发育偏离、罕见病等的精准诊断能力不足,在治疗上也很难遵循指南规范治疗,面临长期管理缺失的问题。最后,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基层与上级医院的转诊机制不顺畅,患者“上转易、下接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在门诊中。受访者供图
以标准化建设破局,打通“最后一公里”
面对挑战,罗小平提出以标准化建设作为破局关键。10月30日,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发起的“儿科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启动,提出了6个“1”工程,包括开展1项全国儿科医生服务能力调研,制定10大儿科疾病标准化诊疗路径,建设100家儿科核心医疗机构,打造1000个儿科标准化门诊,开展1万场以上专业及科普教育,以及实施10万家儿科医护服务能力培训。
罗小平表示,儿童处于动态、持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到青春期,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终生。对此,罗小平提出了“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标准化流程早期发现生长发育偏离,借助先进技术精准诊断,再依据统一指南进行长期管理。“早期解决肥胖、生长异常等问题,能有效降低成年后慢性病风险,这正是‘预防为主’理念在儿科的具体实践。”他说,儿童呼吸、免疫等常见病和重大疾病的诊疗规范化是当前能力提升的重点突破口。
“基层医院承担了全国70%左右的儿科诊疗服务,是儿科诊疗体系的‘兜底力量’。”罗小平说道。项目计划构建多层级服务网络:选取100家核心医院作为技术支撑,在基层建设标准化门诊,配套技术培训与设备配置,如人工智能骨龄仪、床边检测设备等。同时建立顺畅的转诊渠道,实现“双向转诊闭环”,大医院制定方案,基层承接长期管理。
用好“人工智能+儿科服务”,实现质效提升
伴随AI技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儿科服务”在临床和健康管理场景中正在发挥更大作用。罗小平介绍:“人工智能骨龄仪已达到高年资医生的判读水平,解决了基层骨龄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
7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发布儿童罕见病AI大模型“哪吒·灵童”。该款大模型负责人、广东医科大学弓孟春博士介绍,这款大模型依据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海量医学文献和遗传数据库,结合同济医院的临床数据以及多模态数据智能集成技术,覆盖了罕见病危重症预警、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全程管理的闭环智能模型。
“不仅如此,全国多家医院在营养与肥胖管理、新生儿重症脑损伤、小儿神经等领域,均开发了专属大模型,能为儿科提供精准的诊疗支持。”弓孟春博士说道。
另外,多学科协同配合是提升儿科服务能力的关键。罗小平表示,打破科室壁垒、强化多学科协作的问题,这一探索并非局限于儿科,而是当前医学领域广泛倡导的MDT(协同诊疗)模式实践。
在罗小平看来,儿童生长发育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儿科MDT模式还应打通全生命周期环节。从胎儿时期到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再到生长发育中涉及的内分泌、遗传、消化、外科矫形康复等领域,形成完整的多学科管理链条。常规疾病可直接按既定的多学科模式执行,疑难病例则由专病MDT团队提供诊断和治疗全套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3年时间,实现儿科重点领域服务全覆盖。”罗小平期待,项目不仅要解决当前儿科服务的“急难愁盼”问题,更要通过早期干预肥胖、性早熟等为儿童健康“防未病”,降低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风险,真正体现预防为主的医疗理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