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袭莹的“医学博士”之所以引起公众这么大的情绪,背景是公众对公平性的拷问,根源却在于“医学教育学制混乱”。
几天来,因为中日友好医院肖飞的出轨事件,牵出与他有瓜葛的协和医学院“4+4”医学博士董袭莹的入学资质与规培问题。对此,公众有很多疑惑,舆论保持了很高的热度,国家卫健委已经宣布介入调查,我们可以静待调查结果。笔者不想说桃色新闻,笔者要问的是,通过“4+4”模式入读协和医学院且经过了规培轮转,即便真的获得了执业医师证书,这样的医生是合格的医生吗?如果自己是病人,我们敢让这样的“医生”为自己看病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我国医学生誓言中的原话,说得相当准确,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医生,受患者的性命相托、责任重大。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患者只敢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委托给真正称职的医生——医术合格、医德过硬、以患者为中心。道理很简单,但问题是优秀的医生从何而来?我们如何批量培养出患者信任的、德技双馨的医生?这就绕不开医生的培养体系了。全世界医生的培养体系,均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与继续职业发展三个阶段。笔者看来,之所以董袭莹的入学资质、培养流程被质疑,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中,最基础的“院校医学教育”学制太混乱。因为医学教育学制混乱,我国存在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多种学历背景的医生,甚至医学博士还有4+4、8年制、5+3+3等多种学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医生们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患者找到优秀医生的难度;因为医学教育学制混乱,这些年国家卫健委大力推广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由于规培生身份不同、待遇不同,规培医生们意见很大,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医学教育学制混乱,健康国策中的“强基层”虽然多年不断强调且投入了大量资源,但由于医生们水准差距甚大,基层医生和医院难以获得患者信任,迟迟无法实现国家倡导多年的“分级诊疗”;因为医学教育学制混乱,想在中国当医生,现在仍然可以读3年制大专、5年制本科、5+3硕士、4+4博士、8年制博士、5+3+3博士。这些学制的入学门槛不同、身份待遇不同。一方面,对真心想从医却没有捷径可走的学员来说,造成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给类似董女士这样的特殊背景人士提供了绿色通道。关于我国院校医学教育学制混乱的问题,医学界有识之士早有了解、多有呼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2020年的一份提案中指出,混乱的培养模式浪费了人力物力和医学生的宝贵时间,建议从根本上规范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使医学教育同质化。(详见链接:医学人才培养太混乱!两会代表委员扎堆操心医学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同样曾在提案中表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位体系存在多种模式,出现了多学制、多学位和多路径并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同质化和医生医疗水平的同质化,亟待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医学教育模式。(详见链接:陈义汉:医学教育多学制问题待解)笔者曾经和国家卫健委主管部门领导多次沟通,他们很清楚目前的问题所在,也做了大量工作以将我国的医学学制统一,但因为涉及到教育部和卫健委部门职责的划分,到目前为止进展有限。实际上,我国当前医学教育学制混乱的问题,有其特殊原因。建国初期,缺医少药,所以不得不降低医生门槛,来让普通国民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改革开放后强调“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地方和高校创新,所以催生了全世界最复杂、最难以理解的医学教育学制。时移世易,今天中国各行各业均进入了“过剩时代”,我国每年培养了大量的大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在内,相当多的医学生就业困难。这时候,“低入学门槛、多种学制、大量培养”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我国的国情,亟待推出彻底改革,以解决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混乱的问题。未来,我国医学教育学制该怎么改革?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按照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规律,将临床医学统一为一元制学院教育模式,考核合格的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经过规培、考核合格的授予临床医师执业证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学士和临床医学博士中确对科研感兴趣的,则可按照科研型博士培养路线单独培养。此外,取消科研型硕士,将科研型博士和临床型博士完全分开培养,既能够提升临床医生培养质量,也能够提升科研型医学博士的培养质量。这很困难吗?要知道,单一院校医学教育学制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方案。
改革开放快50年了,现在我国的医学教育,早就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到了化繁为简、与世界接轨、从数量驱动到质量升级的新阶段了。董袭莹的“医学博士”之所以引起公众这么大的情绪,背景是公众对公平性的拷问,根源却在于“医学教育学制混乱”。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院校医学教育学制不尽快改革,这种事情今后恐怕无法避免。在拷问公平性的背后,整个国家医生培养体系的低效率、低质量和逆向淘汰,才是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基础性问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