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七月的热浪炙烤着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跑道,一批贴着“精密医疗设备”标签的中国产核磁共振成像仪(MRI)正静静躺在海关监管区,处于待验状态。数据隐私、国家安全、供应链溯源,三重枷锁骤然落下。这些本应奔向印度公立医院的高端国产医疗装备,正深陷一场由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亲自挂帅的“系统性审查”漩涡。
这只是冰山一角。从美国FDA对注射器的全面限制到欧盟动用尘封的《国际采购工具条例》(IPI)禁止中国企业参与超过500万欧元(约合4160万人民币)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一场以医疗器械为载体的全球博弈,露出了锋利的地缘政治刀锋。(刚刚,中国宣布对部分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实施对等限制措施!500万欧元与4500万人民币的“平等对话”中欧医械博弈)
印度直指中国医疗器械出口“命脉”
据沙利文数据,2023年,中国对印度医疗器械出口额为76.01亿人民币(约合10.3亿美元,按当时汇率估算),2024年增至83.62亿人民币(约合11.5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0%。据器械之家数据显示2020财年至2025财年,中国对印度医疗器械出口额从6.22亿美元激增至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1%,远超印度医疗器械进口总额8.8%增速的2倍以上。中国已成为印度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供应国。有印度行业专家指出,中国器械企业通过“价格战”,经由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第三国转运通道,大量用于规避关税与监管,实际市场占有率可能高于官方统计。
从“数据安全”到国家安全指控
2025年初,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与网络安全机构联合指控中国康泰(Contec)CMS8000患者监护仪存在“硬编码后门”,可通过特定IP地址(202.114.4.119)传输患者数据并接收恶意固件更新。尽管工业网络安全公司Claroty后续分析认为该问题属于设计缺陷而非恶意后门,但这一事件仍成为全球医疗数据安全博弈的典型案例。
印度官员在国际会议中援引此案例,强调中国设备可能被用于“监控和间谍活动”。如支持IT功能的联网起搏器、核磁共振等设备,可能通过数据回传功能泄露患者健康信息,甚至被远程激活恶意软件干扰设备运行。更严峻的是,印度国防军医院广泛使用中国设备,数据泄露可能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印度医疗技术协会官员透露,中国设备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部分源于其与全球标准脱节的技术规范。中国对部分医疗器械制定了独立标准,导致产品价格比国际品牌低30%-50%,但安全性与兼容性存疑。“他们(中国设备)像毛细血管一样渗入我们的医疗体系,”他沉声道,“但没人能说清,患者的心跳数据是否正在流向新德里的服务器,还是更远的地方……”据《HIPAAJournal》(HIPAA杂志)报告,在黑市上,被盗医疗数据的单价最高可达一般财务数据的50倍,且随着全球医疗行业勒索软件攻击在2025年激增31%,数据泄露风险正持续升高。
美欧的“去中国化器械”手术
2023年11月起,FDA先后发布安全通知与进口警示,点名江苏神力、江苏采纳等中国制造商,要求美国医疗机构“如可能,避免使用中国制造的塑料注射器”。2024年3–4月,FDA将上述两家企业列入进口警示(ImportAlert),相关产品可被“不经检查即扣留”。嘉德诺(CardinalHealth)因与江苏采纳合作生产的注射器(MonojectLuerLock)出现与输液泵不兼容、剂量不准等问题,于2024年连续发起I级召回(最严重的召回级别)。
质量缺陷只是表象,供应链主权才是核心。FDA在调查报告中直言不讳:“中国以外产能足以覆盖需求。”这为1.75亿美元的中国注射器贸易判了死刑。更深层的焦虑在于:中国已占据全球一次性医用耗材产能的大半个天下。以注射器为例,中国年出口注射器约20亿支,每支出口单价约0.4元,头部企业能保持30%以上的毛利率。这种垄断让西方如芒在背。FDA的进口警示名单如同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更多品类正排队等待“去中国化”的手术。
欧洲的阻击则更显精巧。2025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第2025/1197号执行条例,依据《国际采购工具》(IPI),禁止中国企业参与金额超过500万欧元(约合3800万元人民币)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并规定中标项目中来自中国的产品及零部件比例不得超过50%。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24年中国对欧盟27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为90亿美元,其中高端影像设备(如MRI、CT)虽增长快,但整体占比仍低。行业专家表示,欧盟新规实则是为(G、P、S)等国际医疗巨头提前清除潜在对手。
全球博弈下的产业重构
印度对中国医疗设备的调查围绕数据流向审计、供应链溯源和标准合规性审查三大核心领域展开。在数据流向审计方面,依据印度相关法律,需核查设备是否存在隐蔽传输患者数据至境外的情况,包括固件中的硬编码IP地址、数据加密传输合规性等,如某医院中国产核磁共振设备因内置4G模块未经授权传输影像数据,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条款;供应链溯源聚焦核心零部件来源,防范“卡脖子”风险,鉴于印度医疗设备高度依赖进口且中国占比较高,会关注芯片等部件是否来自受美国出口管制的中国厂商,以及是否存在“技术后门”,如使用含美国技术的电源管理芯片可能面临供应链中断风险;标准合规性审查则评估设备是否符合印度法律及HITRUST等国际框架。
据器械之家推测,若调查证实风险存在,印度可能采取三重措施重塑市场。一是强化进口认证门槛,要求厂商提供源代码审计报告,如B超设备可能需经印度本土实验室审查而延长认证周期,还可能参照FDA的UDI体系要求嵌入电子标签,增加生产成本。二是推动本土技术替代,通过“医疗设备制造激励计划”投入资金扶持本土企业,此举或使中国医疗设备在印市场份额降至20%以下。三是对贸易协定进行安全化改造,在与东盟、阿联酋等国的自贸协定谈判中增设数据安全条款,如《货物贸易协定》修订草案加入“数字原产地规则”,可能切断经东南亚转口印度的路径,同时禁止使用中国产加密模块,要求进口商提供供应链溯源证明。
当印度海关的审查铁幕落下,欧盟的采购禁令生效,美国FDA的警示名单延长,科技民族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医疗版图。中国医疗器械的全球化之路荆棘丛生。这场以“安全”为名的博弈,实则是大国对技术主权与供应链主导权的生死竞逐。
孟买贫民窟诊所里,拉吉(化名)医生仍在用中国制便携超声仪检查孕妇。“它救过数百个母亲,我不在乎产自哪里,”他擦拭着仪器上咖喱污渍,“政客们该听听胎儿的心跳声。”这种朴素诉求正撕裂全球医疗共同体。当欧美医院因政治压力弃用价廉物美的中国耗材,运营成本骤增迫使部分科室关闭;印度公立医院采购本土高价设备,导致贫困患者候诊时间延长数倍。医疗的终极伦理,本应是生命至上,而在地缘政治的拉锯战中,医生与患者正逐渐成为被“医疗冷战”裹挟的人质,他们是否只是博弈棋盘上可牺牲的卒子?
参考资料:
印度:全面调查来自中国的医疗器械—器械之家
2025中国医疗器械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弗若斯特沙利文
印度医疗器械行业:投资者展望—India-Briefing
21深度|中国企业召回逾1亿只注射器背后:为避免FDA“针对”,合规或需“天衣无缝”—21财经
美国对中国部分医疗器械增税,最高至50%—财新网
中欧医疗器械市场占比比较及相互限制影响分析—雪球
印度医疗器械市场分析:高度依赖进口,性价比是取胜关键
来源:健康凯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