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卓正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标志着这家知名医疗连锁机构向港股IPO迈出关键一步。
备案通知书显示,卓正医疗拟发行不超过637.1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对于关注医疗资本市场的人士而言,证监会备案通知书的出具往往是企业成功上市的前奏。
参考近期案例,今年6月上市的佰泽医疗、年初登陆港股的美中嘉和以及6月上市的一脉阳光,均在收到备案通知书后数月内完成上市。
这意味着,卓正医疗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登陆港股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卓正医疗在9月18日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递交的招股书失效,而此次备案通知的公布,预示着其很快将第三次递交招股书,上市进程明显加速。
卓正医疗的招股书展现了两组数据:患者回头率高达80%,全职医生年离职率低至2.5%。
在医疗行业人才流动频繁、患者获取成本日益高企的今天,这两项指标足以让同行艳羡。
医疗行业管理者都清楚,这两项指标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医生团队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患者信任的建立。
卓正医疗的医生团队中,81%来自顶级三甲医院,平均执业年限达15年。这样一支高素质团队能够保持每年超过97%的留任率,其背后的管理理念值得深究。
从投入角度看,卓正医疗在雇员薪金及福利上的支出占收入比例持续保持在60%左右。这表明公司将人才投入视为核心战略而非成本负担。
更重要的是,除了有竞争力的薪酬,卓正医疗为医生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合理的接诊量、专业尊重和学术发展空间。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
卓正医疗能够实现80%的患者回头率,靠的不是营销广告,而是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持续优化的患者体验。
从预约到就诊,从支付到随访,卓正医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这意味着无论患者在哪个城市、哪家卓正机构就诊,都能获得一致的高品质体验。
这种可预测的优质服务,成为建立患者信任的重要基础。
对于医疗机构管理者而言,卓正医疗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简单却难以坚持的真理:医疗质量是1,服务体验是后面的0。
没有前者,一切归零;只有前者,难以卓越。
在连锁医疗机构普遍追求扩张速度的背景下,卓正医疗的选择显得尤为理性。
截至2024年,卓正医疗在中国各地经营近20家机构,包括诊所和医院,这一扩张速度相对谨慎。
2024年,卓正医疗通过收购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控股权,快速切入儿科专科领域。
这一决策体现了其战略思路:不是为扩张而扩张,而是基于专业互补和区域布局的理性选择。
对于医疗机构管理者,这一案例的启示在于:质量优先于数量,能力优先于规模。
卓正医疗用12年时间从一家诊所发展到近20家机构,这种“慢”恰恰保证了医疗质量和企业文化的传承。
从2014年至今,卓正医疗完成了从A轮到E轮的多轮融资,即使在疫情期间仍获得了资本青睐。
这种持续的融资能力,为其稳健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
资本与医疗的结合常引发争议,但卓正医疗的模式提供了一种良性互动样本:资本不是短期逐利的工具,而是长期价值创造的助推器。
投资者看中的正是卓正医疗在医生保留和患者忠诚度上构建的长期竞争力。
对民营医院而言,卓正医疗证明了差异化定位的价值。
在中高端市场,患者追求的不仅是治病,更是良好的就医体验和长期健康管理。
民营医院应避免与公立医院在常见病、基础医疗上进行同质化竞争,而是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领域。
对公立医院来说,卓正医疗在患者体验和医生满意度方面的实践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尽管体制不同,但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医患沟通、关注医生职业满意度等做法,都可以在公立医院的框架内进行探索和改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也面临着提升运营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压カ。
卓正医疗在标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值得公立医院管理者借鉴。
卓正医疗的上市之路,为中国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价值导向而非规模导向的发展模式。
在医疗行业,最快的路往往是最踏实的路:善待医生,他们就会善待患者;善待患者,他们就会用信任回报机构。
对于医疗机构管理者而言,卓正医疗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在追求规模扩张和资本价值的同时,不应忘记医疗行业最根本的价值观——对医学专业的尊重,对患者需求的关注,对医疗质量的坚守。
卓正医疗即将接受资本市场的检验,而其真正的考验远不止于此。
如何在上市后保持医疗品质与商业扩张的平衡,将是所有医疗连锁机构面临的长期课题。
但无论如何,卓正医疗已经用过去12年的实践证明:在医疗行业,诚信和专业是最可靠的长期竞争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