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医疗黄牛”这一灰色产业链在多地屡禁不止。从挂号、排队到住院、手术安排,一些“黄牛”以各种手段介入医疗流程,破坏正常秩序,扰乱公平分配,引发公众与医护人员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名三甲医院,热门科室一号难求,黄牛倒号行为不仅加剧患者的不信任感,也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节奏构成冲击。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南京警方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打击了知名医院周边的“黑客黄牛”,涉案金额超200万元(人民日报,2025)。 “秒杀”号源,黄牛团伙一年挂号5000余次! 专家号为什么总是“秒光”?2025年初,南京警方多次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多家知名医院的专家号一号难求,在放号的瞬间便被抢光。这不仅让患者感到非常无助,医院也深感困扰。与此同时,却有“黄牛”在网络上明码标价、高调兜售专家号,部分医院知名专家的专家号被炒至千余元。 针对这一现象,南京警方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办案民警调取了医院一年内4万余条挂号记录,发现部分支付宝和微信账号一年挂号高达5000余次;多个账号短时间内集中挂号、多个就诊卡绑定同一支付账户等异常数据,指向有组织、技术化的犯罪行为。 经过三个多月侦查,警方成功锁定以曹某、倪某、余某为首的三大犯罪团伙。他们采用定制软件,绕过医院系统验证,在放号瞬间“秒杀”号源,进而高价倒卖给患者。以曹某为例,其研发的抢号软件,抢一个专家号只需0.02秒,而普通患者完成挂号流程至少需一分钟,两者效率相差高达3000倍。 2025年5月15日凌晨,南京警方兵分多路,在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开展集中收网行动,成功捣毁3个“黑客黄牛”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2人,涉案金额超200万元。目前已有18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4人受到治安处罚。 “医疗黄牛”屡禁不止 南京警方的行动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黄牛挂号”问题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一种早已存在数十年的“顽疾”。早在1995年,媒体就曾整版披露大医院门前“号贩子”倒号现象(华声新闻,2016)。而如今,这一灰色产业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借助数字化手段完成了“技术进化”。 “黑客黄牛”将原本面向公众的号源“私有化”,以信息差和技术壁垒将挂号转为牟利工具。患者在面对重病、高龄、远途就医等情况时,被迫依赖“高价代挂”获取就诊机会,这不仅加重经济负担,也造成信任缺失,让公众对医院官方挂号平台的公平性、有效性产生质疑。 同事,医生也成为“被动接诊”的受害者。今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一位医生因不堪黄牛骚扰,在朋友圈连发三张“致辛苦活跃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全体黄牛的公开信”,无奈感叹“昨晚看了六十多个号(其中十几个不是我加的)之后,我终于意识到,个人力量无法对抗一整套成熟的地下产业链”。在无序加号背后,是医生无处拒绝、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黄牛”的受害者早已不止患者。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新兴服务角色也在黄牛链条中扮演关键角色。陪诊师原本是为满足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陪护与指引需求而出现的新兴服务,但在部分城市,这一职业正逐渐“变味”,被一些不法分子演化为号贩的“合法外壳”。有陪诊人员以“代挂号”为卖点,公开标价:知名专家号服务费600元,普通号500元,挂号费另计(新华网,2024)。 此类“陪诊师”承诺“系统会显示挂号成功”,并声称即使平台查不到号源,也可通过内部渠道录入患者信息,确保就诊无阻。这一灰色操作链条显示陪诊服务在某些场景下已彻底异化为“高价号源转让”的中介。 根治黄牛需重拳出击,也需深化改革 南京警方这次打击黄牛的成功经验,为各地整治类似乱象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警方联合市卫健委及重点医院建立警医联动机制,打击黄牛的同时,也推动挂号系统技术升级,堵住漏洞(中国长安网,2025)。目前,部分医院已上线“候补挂号”功能,退号号源将自动顺位补给排队患者,防止“黄牛”抢号后再退号倒卖。同时,医院还引入电话回访机制,对疑似异常账号及时清理和封号,从系统入口上压缩黄牛的生存空间。 南京警方的破案行动无疑给医疗黄牛沉重一击,但要根治这一乱象,远非一案之力可及。目前,《治安管理处罚法》仅将倒卖火车票、演唱会门票等列入打击范围,医院挂号票是否属“票证”尚无明文规定,即便是“黑客式”侵入挂号系统的行为,如果涉案金额或后果不足以构成严重危害,往往难以定罪。 同时,大医院专家仍是众多患者心中的“优先”选择。当挂号平台无法满足患者寻求专家诊疗的需求,黄牛便成为某种“加速通道”。患者虽心有抵触,但面对病情紧迫时往往只能选择“多花钱换机会”。医疗资源紧张与患者就医焦虑叠加是“医疗黄牛”屡禁不止的底层原因。 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中国政府网,2024)。这正是这正是破解“看病扎堆、黄牛泛滥”顽疾的关键路径。通过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患者根据病情合理就医,才能逐步缓解大医院“一号难求”的压力。 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及管理部门也需在技术层面持续封堵挂号系统漏洞,在管理层面完善实名核验、限号机制等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挤压黄牛的“生存”空间。黄牛问题的解决,既是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公共服务公平性的试金石。唯有将改革推进到底,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可及,患者不再依赖非正常渠道寻求诊疗机会,才能真正打破“医疗黄牛”这一产业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