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议题。会上,多位嘉宾围绕医疗质量提升、公立医院改革、医共体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系统展现了安徽省在“强基层、惠民生”方面的改革成效和实践路径。本次发布会尤其聚焦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重点领域,回应了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殷切期盼。会上,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邢程谈到,安徽省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而财政保障和政策创新是两大关键支撑。邢程介绍,2025年,安徽省财政统筹安排8.2亿元支持公立医院发展和人才引育,资金投入同比增长了13.6%,实现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加码。同时,安徽省还创新设立了编制周转池制度,盘活了全省6万名编制资源,覆盖200余家公立医疗机构。此外,省内还推出了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目前已有600余人纳入编制保障,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从全国范围看,县域和基层医疗人才匮乏、编制不足一直是制约基层医疗发展的难题。安徽省的探索为破解基层医疗“招人难、留人难”提供了制度范本,为县域和基层医疗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为实现人才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更好下沉贡献了坚实力量。在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安徽省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邢程介绍,目前,安徽省全省59个县均已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32个县成立了县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强化党对卫生健康行业的领导。同时,省内还积极探索推动医保基金、慢病经费等实现打包支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和服务下沉。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是典型的优秀实践案例。淮南市寿县县委书记孙奇志在会上介绍,寿县累计投入50亿元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均达到了国家县级医院推荐标准,8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了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村卫生室实现了标准化全覆盖。针对县域常见的大病,寿县着力建设重点专科,2025年1-8月肿瘤放疗患者外转率下降了12.9%。值得注意的是,寿县还建立了影像和检验“两个中心”,上线了“云胶片”,推动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手机可查”,今年以来远程影像和检验会诊超2.8万人次。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基层诊断效率,也大幅提升了群众就医便利度,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是基层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安徽立足全国人口大省实际,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构建起了多维度、全链条的支持体系。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介绍,安徽省立医院通过托管、医联体建设、对口帮扶和“互联网+”等方式,将专家和技术下沉到基层。例如,在对阜阳第二人民医院帮扶中,当地已能熟练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有效提升了市级医院的服务能力。今年以来,安徽省立医院还通过专家下沉开展了500多台示范手术和300多次教学查房,并与60余家基层医院建立了远程互联平台,3年累计完成疑难病例远程会诊3000余例。阜阳市市长胡明文则介绍,阜阳市建立了1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5个城市医疗集团,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格化布局。2024年,全市62%的患者选择在基层首诊,基层诊疗量同比增长了6.2%,基本实现了“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这些成就表明,改革不仅提升了基层诊疗效率,也有效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在信息化赋能基层医疗方面,芜湖市的实践尤为亮眼。芜湖市委书记宁波介绍,当地通过搭建“芜湖健康大脑”智慧平台,接入近1000家医疗机构,归集了350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全市365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效减少了重复检查带来的负担。此外,芜湖市还实现了医保、商保和收费的“一站式”结算,通过推动医保、医药、医疗数据的深度联通,提升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数据显示,2024年,芜湖市参保患者转外备案人数同比下降了17.6%,恶性肿瘤患者本地治疗人次增长了15%,医疗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系列实践表明,数字化管理不仅提升了县域和基层医疗的运行效率,也使基层群众获得了更加便捷、可负担的健康服务,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从财政托底到人才保障,从医共体建设深化到智慧赋能基层医疗,安徽省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正在推动着县域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全方位升级。其探索不仅回应了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期盼,也为全国县域和基层医改的深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经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