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针对医护人员社交平台行为的监管力度持续升级,其中日常高频使用的 “朋友圈” 成为重点关注领域。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医疗行业规范管理向私人社交场景延伸的重要信号。 为了强化医德医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国家卫健委积极行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关于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九不准”》等明确指出,医务人员不得利用职业身份发布与执业无关的不当信息,更不能泄露患者隐私、损害行业声誉。 而在 2025 年 8 月 1 日发布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 年版)》中,更是首次将 “净化‘朋友圈’‘社交圈’” 明确写入官方文件,要求医务人员 “不搞团团伙伙、请托办事、利益输送”,并将其纳入廉洁自律条款。这一举措彰显了国家对规范医务人员社交媒体行为的坚定决心。 2024 年以来,多地卫健委紧跟国家政策步伐,进一步开展 “医务人员社交媒体行为专项整治”,将监管范畴从八小时内的工作行为拓展到八小时外的社交言行,对失德行为秉持 “零容忍” 态度。一旦发现医务人员存在违规行为,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处罚,情节严重者甚至会面临吊销执业证书、解聘等严厉后果。 当前,这类内容是监管查处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宣传特定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的功效,比如声称 “某款降压药无副作用,服用一周见效”;推荐私立医疗机构、体检中心的付费项目,还附带二维码或预约链接;甚至隐晦表示 “某品牌医美项目优惠,介绍客户可返佣” 等涉及利益的内容。 依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护人员利用职业身份为商业产品背书,不仅违反行业准则,若涉及虚假宣传,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会影响执业资格。 案例:某三甲医院内科医生张某,在朋友圈发布 “今天收了个重症肺炎患者,CT 显示双肺感染,附病历照片”,被患者家属发现后投诉至卫健委。张某行为违反 “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规定,卫健委给予其 “停岗 1 个月、扣发半年绩效” 处罚,医院对其进行医德医风警示教育,并要求其公开致歉。 朋友圈虽看似私人社交空间,但医护人员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其言论天然与医疗行业形象、公众健康信任紧密关联,需承担更重的社会责任。 严禁发布两类内容:一是质疑医疗政策、抹黑医疗机构形象的信息,这类言论易误导公众认知、扰乱行业秩序;二是与医务人员职业身份不符的低俗表达或傲慢言行。 这些言论不仅会让公众对医疗行业产生误解,还可能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甚至引发网络舆情。 部分医护人员为谋取 “额外收入”,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发布并承接违规执业信息。例如,公然推送 “无需处方即可提供上门输液服务”“承接私人医美手术,价格优惠” 等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内容;更有甚者跨界发布与自身执业范围不符的服务信息,如内科医生擅自对外提供中医调理服务,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执业。 根据《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这类行为属于非法执业,不仅会给患者健康带来潜在风险,还会扰乱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一旦被查处,将面临吊销执业证书、罚款等严厉处罚。 从监管趋势来看,这次行动不是 “一阵风”,而是医疗行业规范化管理的延伸。未来,监管部门或许会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医护人员社交平台行为的监测,同时建立更完善的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也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管理,把社交平台行为规范纳入日常考核,从源头杜绝违规行为。 面对监管要求,医护人员无需过度紧张,关键是要树立 “职业身份无私人空间” 的意识,合理规划朋友圈内容。 不发布任何与商业推广、违规执业相关的信息。分享工作动态时,要严格保护患者隐私,可以发布科室活动、健康科普等积极内容,但必须保证信息真实、科学,不夸大功效、不传播谣言。 如果需要发布私人生活内容,可以利用分组可见功能,避免向患者、同事等职业相关人群展示。同时,不要使用包含医院标识、工作证件的图片作为朋友圈背景,减少职业身份与私人生活的关联。 立刻对过往朋友圈内容进行全面排查,发现违规信息及时删除。如果已经引发不良影响,要主动向所在医疗机构说明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此外,定期梳理好友列表,筛选掉陌生患者、商业推广人员,降低违规风险。 医疗行业的信任,建立在专业与责任之上。朋友圈作为医护人员与外界沟通的窗口,更应该成为传递医疗温度、普及健康知识的平台,而不是违规获利、宣泄情绪的 “自留地”。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应主动响应规范要求,用合规行为维护医疗行业的尊严与形象,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医疗环境。案例:某社区医院医生李某,在微博长期发布 “自家代理的保健品可治糖尿病”,并挂链接售卖(无药品经营资质),累计销售金额超 10 万元,被网友举报至卫健委。卫健委吊销其执业证书,医院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市场监管部门对其 “无证售药” 行为予以罚款 5 万元。
隐私保护是医疗行业不可触碰的红线,却常常被忽视。有些医护人员出于 “案例分享”“工作记录” 等目的,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发布患者的病历截图、检查报告、治疗过程视频。即便隐去了患者姓名,但如果包含年龄、病症、就诊时间等可识别信息,依然属于侵权行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