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三高”等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来源丨上海长海医院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统称“三高”)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威胁。数据显示,我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人数已经高达数亿,且许多患者“三高”并存,导致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成倍增高。
“三高”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常合并存在,如果管理不好会引起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病变、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等六种主要并发症。
为遏制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医院针对“三高”相关并发症开设七大特色门诊,通过实施标准化筛查路径、规范化诊疗方案及个体化健康管理,形成覆盖疾病预防、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的全周期健康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切实降低重大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心血管病是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遏制“三高”等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我院开设了三高共管特色门诊,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或)高血糖的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疾病综合性管理和全程治疗的门诊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和管理方案,提供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指导、运动处方、心理支持等在内的多方面综合治疗,为每位患者提供长期管理和监测,给予定期复诊和评估,降低患者发生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提高和改善患者健康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心脏疾病的综合救治疗效,我院整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的优势技术以及先进的辅诊平台,新开设“心脏中心联合门诊”,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该门诊由心血管内外科高职专家出诊,以心脏疾病、心力衰竭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内外科联合化精准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健康。
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是一种常见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卒中后并发症,其发生与疾病本身包括卒中部位、神经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相关。PSSD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需严格依据专业诊断标准,并结合科学有效的量表评估工具,综合考量患者各方面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我院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精准的睡眠评估、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建立完善的随访机制,为患者提供长期的健康管理与指导。
医院2014年7月成立慢性肾脏病CKD管理中心,由CKD专职医生、专职护士(兼任营养师)共同出诊,团队通过早期识别CKD高危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降低CKD的发病率和进展风险。根据CKD患者具体的病情、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一体化诊疗方案,提供营养指导、生活方式调整、运动康复以及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为实现对CKD患者的全程、动态管理,引入了先进的全数据化管理软件,提供全数据化的管理软件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变化。为病情进展至晚期的CKD患者,为患者指导最优的替代治疗方式,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适合的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由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损伤引起,也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早期可无自觉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甚至失明。门诊拥有经验丰富的眼底病专家团队,通过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和便捷的转诊绿色通道,帮助患者实现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门诊依托先进的检查设备,包括高清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分期诊断;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专属眼健康档案,通过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全程管理服务。
医院神经内科周围神经与肌无力门诊专注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与肌肉疾病的精准诊疗,涵盖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MOG抗体相关疾病等中枢神经脱髓鞘病变以及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等周围神经疾病。系统开展神经免疫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包括靶向生物制剂(如CD20单抗)的个体化方案制定,并辅以经颅磁刺激(TMS)等神经调控技术。
脑血管狭窄门诊是医院的特色门诊之一,聚焦脑血管狭窄(如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动脉粥样硬化、脑供血不足等,提供个体化精准诊疗方案。门诊强调多学科协作,团队由脑血管病中心内科组、外科组、神经介入组及康复组等组成,对复杂病例进行联合评估,制定手术或药物优化方案。依托科室在脑血管介入领域的优势,开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球囊扩张术等各类微创治疗。
科普时间
1、为什么要“三高共管六病共防”
“三高”之所以需要特别重视,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们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直接正相关,糖尿病使心血管风险增加2-4倍,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诱因。当“三高”并存时,这三项危险因素相互影响,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过程和靶器官损害,成倍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需要建立系统化的防控体系:在筛查环节,要重视无症状患者的早期发现;在诊断环节,需进行精准的“三高”风险评估分层和诊疗规范化;在治疗环节,要实施个体化管理,通过实现“三高”共管,提升患者的发现率、治疗率、控制率和康复率。
2、“三高”共管患者风险评估
大多数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需通过筛查才能早期发现。下图为“三高”诊断标准。
3、“三高”共管的干预策略
“三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需采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综合管理相结合的策略,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0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三高”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其改善血脂异常和降低血压、血糖以及心血管风险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
(1)合理膳食:推荐DASH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500g/天)、全谷物和优质蛋白(鱼类、豆类),减少红肉、加工食品及盐(每日≤5g)摄入。
(2)规律运动:减少久坐等静态生活方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运动;
(3)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24kg/m²,腹围男性<90cm、女性<85cm;
(4)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避免二手烟;限制饮酒或不饮酒。
(5)心理与睡眠: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保证每日7-8小时的优质睡眠。
02.药物治疗
(1)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均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水平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2)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治疗糖尿病的药有注射剂和口服药。注射剂有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药有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新近的有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等。
(3)高血脂药物治疗
降血脂药物根据其主要作用分为主要降低TC的药物和主要降低TG的药物。主要降低TC药物有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普罗布考、胆酸螯合剂及其他降脂药(脂必泰、多廿烷醇)等。主要降TG药物有贝特类药物、高纯度ω-3脂肪酸、烟酸类药物。其中贝特类为最常用的降低TG的药物。
03.其他综合治疗
“三高”患者合并冠心病、CKD、心力衰竭等疾病时,应根据相关指南对这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的优化管理和治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