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卫健委:2026年底,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都要全面推行“全院一张床”!
“全院一张床”在部分省市真要全面推行了,近期河南动作频频。
2025年上半年,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郑州市加快推进“全院一张床”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公立三级医疗机构首批先行先试,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等均位列其中。
方案从建立床位统一管理机制、搭建信息化平台,到优化收治流程、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完善绩效考核,提出13项具体任务,为医院推进工作提供明确指导。
2025年10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郑州市“全院一张床”改革打破医院科室壁垒 床位可共享 患者少等待》;同一天,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发布《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全院一张床”观摩活动》,两篇文章都明确指出,按照郑州的规划,到2026年底,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都要全面推行“全院一张床”模式。
目前,郑州市已成功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全院一张床”服务规范、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毫无疑问,郑州在“全院一张床”的推行中走在了全国前列。从2023年10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推出“便民就医优流程”七项举措以来,郑州市就迅速响应,在实际床位使用率超100%的大型三级医院(院区)率先开展入院服务一站式试点,积极探索“全院一张床”运行模式,这两年来郑州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所以,看到郑州表示到2026年底,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都要全面推行“全院一张床”,我们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那么,什么叫做“全院一张床”呢?郑州市卫健委解释得很生动。
郑州卫健委向全市人民表示:以后医院的床位就不再分“你们科的我们科的啦”!以前各科室的床就像有“围墙”,现在统统打通,变成全院的“共享床位”。在保障大家安全看病的前提下,哪张床空着,就灵活安排给最需要的病人,真正实现“床尽其用”!它按照“急诊优先、科室相近、位置相邻”的原则,帮患者精准匹配哪张床最合适,玩的是“医生跟着病人走”!就算你住进了别的科室的床位,你的主管医生和护士仍然不变。而且通过系统授权,就算在陌生病区有啥突发状况,当前科室的医护人员也能火速出手,安全感拉满。
郑州卫健委的解释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哪里有床住哪里,医生跟着患者跑;床位属于公共资源,不再归属科室,院区可跨病房收治患者,住院办理更快更便捷。
患者要住院,哪里有床就住哪里,医生跟着患者跑,从而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质量,最大限度缩短住院等待时间,保障急症患者有床可住,提升患者满意度,这听起来真的不错耶。
大幅缩短病人等待住院的时间
无论住在哪个科室的病床,
主诊医生都会全程负责
需要指出,在这种模式下,患者仍由专科收治,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只是病床的位置不再固定,病床不再细分科室,也不属于科室。
例如,全院一张床后,同一个病房里只要有床位,不同科室的患者都可以住进去,普外科病人可以住,骨科病人也可以住,心胸外科的患者也可以住,反正患者住院都是见缝插针,都是为了保证尽快能入住,我们大概可以见到不同专科类型疾病的病友同住一间病房的奇观。
10月21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了一场关于“全院一张床”实施情况的汇报,讲解了床位管理中心的床位统一调配流程,并以老年医学中心和中西医结合科为例,详细说明了“全院一张床”模式下跨科室调配床位的具体操作规范与运行机制;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我们则看到了肛肠外科、肝胆胰外科是如何共享床位,进行患者接收与执行医嘱的。
以上医院都落实了“医生跟着患者走”的主诊负责制,跨科收治期间诊疗服务的连续性与专业性都和平时并无差别。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二病区医生王棣丞就表示:“无论患者住在哪个病区,医生都会全程负责诊疗,确保诊疗的专业性和连续性。”
郑州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张亚琴则表示:“在护理方面,医院会组织科室间护理培训交流,像肛肠科与其他专科护士,早已熟悉彼此常见护理流程,患者入住前还会提前沟通个体情况,确保护理细节到位。 ”
众所周知,河南是人口大省,患者很多,全院一张床就很好地解决了一床难求的问题,反正哪个科室有空床,你就去住,这缩短了等待时间,将床位利用做到了最大化。
例如在其他省份,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从4年前开始实施“一张床”制度,相比 2019 年,2021 年同期多收治 5316 个患者。患者等待床位时间明显减少,以足踝手外科为例,缩短了近 10 天。
另外,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发布的数据来看,医院在实施床位弹性调整制度后,收治患者数量都有了明显增长,“一床难求”问题得以缓解。
得了重病,多等一天都是危险,能减少10多天的等待时间,对于患者来说这是一种幸运。例如,山西一名网友就曾表示:“我父亲2015年颅脑肿瘤,挂了天坛医院的号,本来及时住院做手术或许还能延长生命,可天坛的床位就是排不上号,等了5个月,终于排上号了,可最后肿瘤又长大了,碰到了中枢,没法做手术了,只能慢慢等死,最后我父亲也是在痛苦中离世的。如果早几个月做手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吧,因为没床位,他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
由此可见,大三甲推广“全院一张床”是多么重要,能够减少患者等待住院的时间,或许真的可以改变一个患者的命运!
医生比之前更累
信息化系统如何能更高效?
利益分配怎么调节各科室?
郑州市表示到2026年底,所有二级医院都要全面推行全院一张床,这对于二级医院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全院一张床”核心是打破科室对床位的“专属权”,通过智能平台实现床位实时调配,靠智能系统实现“急诊优先、就近安排”。但传统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床位数据,是和科室、病区、甚至医护绩效直接绑定的“死数据”。
就比如内科的21号床,在系统里不仅是“一张床”,还关联着内科的床位使用率、医生的管床数量、护士站的护理范围,要把这些“绑定关系”拆开,让床位变成“流动资源”,相当于要把运行了二十年的系统“大卸八块”再重装,难度超乎想象。
近期,广东多家医院反馈了2019年-2024年期间,在推行全院一张床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在这里需要和大家探讨一下。
在深圳某医院,一名心内科患者住进了骨科的病床,夜里患者突发胸闷按呼叫铃,骨科护士站接到通知后,要先联系心内科护士,心内科护士再联系心内科医生,然后医生从另一栋楼赶过来,中间耽误了5分钟。想要不耽误这5分钟,需要成熟的系统能跟上,但是跨病区的权限授权、设备联动,至今没有成熟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另外,在该医院实施了全院一张床后,医生的工作量简直是暴增。一个医生主管的病人分散在不同大楼的不同层数,有医生表示,一早上查房跑了四个病区,微信步数直接冲上了2万步,这项措施实施的成本很大一部分被分摊在了医生的身上。
在广州某二级医院,自从实行了全院一张床后,“财务核算”成为了难啃的“硬骨头”,该院副院长表示各科室的财务纠纷一直困扰着领导层。
在传统财务核算里,床位费、护理费是“按科室归集”的,比如骨科的床位费归骨科,内科的归内科,直接和科室的营收、绩效挂钩。现在床位共享了,患者住在内科的床,但归属外科,床位费算给谁?一些护士跨病区护理,护理费算到原科室还是实际病区?这些问题不明确,科室就会“藏着床位不共享”,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营收被别人分走”。
总的来说,“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在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呈现出显著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医疗机构与患者的认可和好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科室间的利益调节、绩效考核机制的科学制定,以及医院内部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思维定式和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想要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周全的策略和持续的努力,落实相应改革也需要多项制度的配合。
未来,我们期待全院一张床能发挥优势,真正造福于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