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宣布,该院科技创新转化大楼正式启用。这栋集科研、转化、孵化功能于一体的22层大楼,建筑面积达5.7万平方米,汇聚了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公共实验平台、生物样本中心、PI流转实验室以及院企联合实验室等多项高端科研设施,成为目前华中地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配置最先进的单体科研大楼。武汉协和医院科技创新转化大楼。本文图片来自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当天,武汉协和医院还与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万孚生物、新华医疗、佰仁医疗五家国内龙头企业共同揭牌成立院企联合实验室,并签署了超2.5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涵盖人工智能医疗、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也在致辞中指出,希望协和医院借助这一重大科研平台,进一步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特别是在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医疗、高端影像设备等领域发力攻关,为医院“十五五”规划乃至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武汉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在活动上表示,科技创新转化大楼的启用,是医院践行国家医工交叉融合战略的重要一步,将以此平台为依托,推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转化”闭环创新体系建设,并持续强化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据协和医院副院长金阳介绍,大楼最大亮点在于开创了“院企联合实验室2.0”模式,企业将研发实验室搬进临床一线,实现“零距离”协同创新,这标志着协和医院以临床需求为牵引、深度耦合产业资源的科技转化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作为我国华中地区的顶尖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近年来在科研方面重点发力,医院现有省部级创新平台31个,累计转化知识产权5316项,转化合同金额超3.4亿元。医院近十年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36项(占全省医疗机构近半数);2024年再获批3项,立项数蝉联全省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7项,立项数位列全国医院第五,经费数、项目数连续六年领跑华中。据2023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协和医院位列全国第6,在综合医院中仅次于北京协和、上海瑞金、四川华西、复旦中山和中南湘雅。成果方面,武汉协和医院近年来也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全国首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脑机接口临床手术在武汉协和医院完成,医院开设专门的脑机接口门诊,相关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并获国家脑科学重大专项支持;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结合可降解支架与患者自体细胞的细胞化心脏瓣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资助,正加速进入产业化阶段;核医学科兰晓莉团队自主研发的黑色素瘤靶向放射性药物,作为国产1类创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核心成果已在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发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在科研人才机制方面,武汉协和医院自2021年起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并于去年推出力度空前的“协和十条”,明确多种成果转化激励方式,同时设立两个1000万元专项资金:一个用于支持医工交叉早期项目孵化,另一个用于知识产权培育和概念验证后的产品转化,帮助优质成果跨越转化“死亡之谷”。此外,医院还通过举办成果转化路演、成立医工交叉联合创新中心、开展“科转荟”等活动,精准对接企业和资本,持续完善科研人员从选题到转化的全流程支持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投入使用的科技创新转化大楼也配套启用了国内首批基于“流转PI制”机制的科研管理试点,支持科研人员在不同研究周期灵活调整团队和课题,旨在激发更高效的创新产出。武汉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自2021年正式启用以来,定位逐步从常规临床服务转向承担更多疑难危重症救治、高水平科研转化任务。2023年,该院区完成门急诊量近65万人次,承接多项国家级临床研究中心分支试点功能。夏家红院长在2025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前沿科技成果展上表示,武汉协和医院将统筹包括金银湖院区在内的四个院区的资源,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理工学科的整体优势,借助海内外智力资源,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推动医学成果更快转化,构建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高效协同体系,建设成为“五力同心”创新融合的“湖北样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