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力彼近期发布的全国县(市)级医院标杆排行榜上,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天门一医”)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一路过关斩将,跃居全国第八,并且创造了中部地区“十四连冠”的战绩。
荣誉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天门一医在湖北“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使命的引领下,以创新为驱动,以技术为基石,实现了从“县域龙头”到“全国标杆”的华丽转身。
天门一医之所以能够持续领跑,在全国县市级医院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在医疗技术、资源配置、医院运营及学术影响力四大核心维度的全面精进。这不仅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区域医疗服务能级质的飞跃的鲜活见证。
01
打造中部医疗新高地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考察,为全省发展擘画蓝图,赋予了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使命。荆楚大地,风起云涌,一场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大幕轰然拉开。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也强调,要全力加快建成这一战略支点,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天门市审时度势,高位推进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将提升医疗能级作为服务全省战略、回应民生期盼的关键支点。
天门一医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勇担重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砥砺奋进。
如今,医院已成功建成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等“十大国家级医学中心”,37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面覆盖县域常见病、多发病领域。近五年来,医院省级科研课题立项 28 项,9项专利获国家授权认证,发表 SCI 及统计源论文 600 余篇,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等创新平台相继落地,以硬核实力助力湖北打造中部医疗高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医疗发展贡献着“天门力量”。
02
争当区域发展“优等生”
天门市委提出“聚焦建支点,争当‘优等生’” 的实践要求。
天门一医积极响应,以“一院三区”新格局为抓手,开启了一段高质量发展的壮阔新征程。主院区聚焦慢性病、妇幼健康、医养等领域,全方位守护大众健康;汇侨院区致力于疑难危重症救治、科研以及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勇攀医学高峰;竟陵院区则积极拓展公卫、社区医疗、筛查、基层防治等领域,夯实基层医疗根基。三区形成同质管理、差异定位、协同发展的县域医疗网络,为天门人民织密健康守护网。
近年来,在天门一医的战略引领下,全市创新构建的三级联动急诊急救网络,以1046个村卫生室为哨点、26个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天门一医为核心中枢,形成“哨点预警-站点处置-中心攻坚”的立体化救治体系。
该体系实现26家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开展急性心梗溶栓,配备CT的中心卫生院同步推进脑梗死溶栓,通过“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奔赴”模式,打造出“哨点急救-站点溶栓-中心取栓”的黄金救治链条。这一创新实践荣获省卫生健康委、省心脑血管防治中心高度评价,形成可复制的“江汉模式”,为深化医改提供“天门方案”。
03
开创智慧医疗新纪元
作为全国首批“千县工程”示范单位,天门一医深知提升县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是关键所在。
医院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有效整合急诊急救资源,优化救治流程,让优质医疗资源如专家、技术、影像诊断、远程会诊等像一条条奔腾的溪流,向乡镇卫生院顺畅下沉,实现高效协同。
2025年5月,为深入推进“323”攻坚行动,天门一医在湖北省县域医疗机构中率先引进第四代手术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将重点应用于泌尿系肿瘤、胃肠肿瘤、复杂肝胆疾病、复杂妇科肿瘤及肺肿瘤等疑难病种的手术治疗,预计每年可为500余名患者提供高精度、微创化的先进手术服务。配套建设的智能手术中心通过5G远程会诊系统,实时联动顶尖院士团队,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与顶尖医院同质化的服务。
神经内科年完成脑血管介入手术超千例,从依赖外援到自主突破,书写“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治好病”的民生答卷。在本次大会“新质管理、AI赋能、创新求变”主题下,天门一医为探索医疗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天门样本”。
04
谱写医疗改革新篇章
从1950年东寺古庙中的12人10床基层卫生院,到如今“一院三区”2587张编制床位、年门诊量160万余人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5载砥砺奋进,天门一医的跨越式发展见证中国县域医疗的沧桑巨变。医院年出院患者10万余人次,年手术和操作10万余台次的硬核数据,正是省市战略在天门医疗领域开花结果的生动注解,彰显着新时代公立医院的使命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天门一医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创新为驱动,投身湖北“建成支点”的时代洪流。这座矗立于江汉平原的医疗“灯塔”,正以奋楫争先之姿,在健康中国战略中持续注入“天门智慧”,以笃行致远之志铸就医疗事业新高峰,在守护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壮阔征程上劈波斩浪、勇立潮头。
从长江经济带的浩荡波涛到荆楚大地的澎湃脉动,天门一医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