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不是“要不要”,而是“能不能”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高频词。从影像识别、语音病历、导诊问答,到CDSS、智能质控,几乎所有智慧医院项目中都开始出现“AI模块”的身影。
然而,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临床一线,我们必须冷静地提出一个问题:
AI系统,是否真正具备嵌入医院流程、支撑医护决策、提升管理效能的能力?
如果不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任何“上AI”的决策都值得警惕。
二、当前医院部署AI系统的典型问题
作为信息科的一线人员,我们在多个AI系统评估和试点过程中,普遍遇到以下三类核心问题:
1. 技术“展示”与临床“使用”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多数AI系统的展示效果理想,但在实际落地中:
医生界面适配差,需额外切换工作流 结构化病历基础不足,AI识别率降低 提醒/弹窗机制扰乱原有工作节奏
结果是:系统上线,医护不用;项目完成,流程未变。
2. 系统独立运行,难以集成到院内主平台
很多AI系统由外部厂商开发,接口协议不一致,标准未统一,导致:
医院信息平台(HIP)与AI系统割裂 数据无法实时回写EMR/HIS系统 临床使用过程缺乏“闭环”
换句话说:系统在,数据在,但业务流程没有联动。
3. 没有明确的价值评价与运行监测机制
即使上线成功,AI系统是否真正有效?很多医院未建立定量评价体系:
没有设置AI系统上线后的KPI考核(使用率、推荐采纳率等) 缺乏系统收益归因分析(节省人力/降低误诊/减少重复检查) 无有效反馈机制支持持续优化
导致的结果是:AI系统形同虚设,变为报表指标而非临床工具。
三、我们如何判断“AI是否值得上”?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方,我们提出以下三项基本判断标准:
1. 是否具备流程嵌入条件?
能否无缝集成到医生工作站/护理工作站? 是否支持自动推送、无需额外点击? 是否明确上线后与原有流程的衔接路径?
建议:优先选择可“嵌入式部署”的AI系统,而非独立平台式工具。
2. 数据是否具备支撑能力?
是否依赖结构化病历、标准化用药编码? 是否对IoMT数据、LIS/RIS结果有实时接入需求? 医院是否已具备中台/统一数据治理能力?
建议:先进行数据基础能力评估,再启动AI系统部署计划。
3. 是否具备收益可评估机制?
是否设定明确KPI(如医生使用率、误诊率变化)? 是否考虑与绩效考核、运营管理指标联动? 是否有能力持续优化算法与模型?
建议:将AI系统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与运营评估体系,而非“独立考察”。
四、推荐优先部署的AI应用场景(基于实际落地情况)
五、真实建议:医院上AI,要“可用、可评、可控”
AI可以提升效率、改善体验、辅助决策,但前提是:
它必须嵌入流程、集成数据、产生实效。
因此,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结语:AI可以是工具,但不能变成负担
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追风口,不迷信技术,而追求系统可用性、流程优化性与临床接受度。
AI的部署,必须以“可落地、可评价、可运营”为前提。 否则,系统再智能,医院也无法真正受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