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滥用与细菌耐药是全球医疗领域的顽疾。我国虽出台多项政策推进抗菌药物管理,但政策执行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AI能否助力抗菌药物管理?效果如何?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积极探索,每年可节省抗菌药物费用2亿元,且用药结构得到持续优化。近日,中小卫就AI赋能抗菌药物管理的话题采访了该院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选锭。


现状:抗菌药物管理效果待提升


中小卫:请您先谈谈目前抗菌药物管理的难点有哪些,目标是什么?


王选锭:我国对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视程度极高,几乎每年都有新政策出台。尤其是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让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越来越重视。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数据,我们的差距很明显,特别是超广谱抗菌药物近5年使用量增长较多。


为什么在政策不断出台且管理措施日渐完善的背景下,抗菌药物管理效果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原因之一是很多医院缺乏能真正胜任抗菌药物管理的专业团队,导致管理措施偏行政化。其实,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以下三点:第一,遏制细菌耐药;第二,提升医生的感染诊治能力,让合理用药成为医生的“自然行为”;第三,控制药品费用,进而减轻医保基金压力。


破局:AI赋能下的精细化管理


中小卫:面对“专业团队欠缺、医生能力待提升”的痛点,浙大二院是如何借助AI破局的?


王选锭:虽然国家多份文件早就提到用信息化、人工智能解决专业人力不足的问题,但很多医院AI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合理用药系统、审方系统层面。这只能减少部分药学工作量,没法真正提升临床医生合理用药能力。浙大二院的做法是“AI深度赋能+专业化管控+决策支持”,其核心有五个抓手。


第一个是AI移动端培训:把“被动应付”变成“主动学本领”。国家和省级层面要求所有医生定期参加抗菌药物处方权培训,且知识掌握率要超80%,但很多医院就是“讲一次课、发张试卷、划划重点”,走个形式。然而,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的理念若不改变,使用能力若未提升,那么即使政策再完善,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浙大二院开发了AI移动端培训系统,包含400多个视频课程,覆盖78个临床专业,针对性极强。培训系统设定每门课学完都要接受考试,且只有两次考试机会,未通过考试就没有学分。现在,浙大二院的医生都调侃道:“课程是睡前听、早起听、中午听、上下班路上听”,倒逼大家从“被动应付”变成“主动学本领”。更关键的是,考试后系统会给出详细解析,让医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提升能力。


第二个是手术预防用药AI管控:从“术后点评”到“全程智能导航”。医院把13000多个手术编码的用药规则嵌入AI电子化临床路径,系统智能引导该手术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术前何时用、用什么品种、用几天。术中需要加药时,系统还会主动提醒,术后的病程记录也能自动生成,真正做到“到位不越位”。


第三个是“互联网+分级管理”: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可管、可及。按规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需要临床科室主任把关,但实际中把关者很少拒绝,导致此类药物管理难。2011年,浙大二院就开始采用上级医生“一次性验证码”真实授权,2015年又推出“互联网+六步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流程。在该流程下,普通医生也能发起申请,后台通过AI审核,完全不用线下会诊。管理流程上线后,重症监护室(ICU)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迅速下降。


第四个是“AI+标本闭环管理”:减少“垃圾标本”,让检测结果靠谱。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规范送检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反复强调的要求,但许多医院或存在“应送检而未送检”的情况,或送检标本质量差(即“垃圾标本”),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为此,浙大二院运用AI对全流程进行改造,从微生物检验项目建库、医嘱开具、标本采样、标本运输,到检验操作、报告出具、结果解读,形成完整管理闭环。医院首先明确“有价值标本的界定标准”,排除PCT等炎症指标,仅认可真正的微生物标本;随后AI会根据感染部位提供个性化提示,明确“应送检何种标本”;更为关键的是,医院实现了24小时标本紧急接收机制,无论凌晨还是周末,标本送达实验室后均立即处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目前,医院痰标本占比已下降三分之一,错误的晨痰比例降至10%左右,血标本占比大幅提升,微生物指向性标本送检率稳定在80%至90%,真正实现“送检标本精准、检测结果可靠”。


第五个是AI辅助结果解读:倒逼医生主动思考。不少医生获取微生物检验结果后,仅依据“敏感药物”开具处方,未对标本质量及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辨别。浙大二院通过AI技术引导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前必须查看微生物检验结果的解读,且系统会标注“该结果是否可靠”“不建议使用某类药物的原因”,并要求在自动生成的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程记录中评估近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靠性。长期推行后,医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提升,不再盲目“见菌找药”。


成效:年省抗菌药物2亿元


中小卫:上述措施落地后,浙大二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选锭:实际效果超出预期。从核心指标来看,医院CMI(病例组合指数)已达1.56,表明医院收治患者的病情整体非常严重,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绝对值仍稳定在40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为直观的是费用及用药结构变化:医院每年可节省2亿元的抗菌药物费用,且用药结构持续优化:头孢等窄谱抗菌药物占比逐步提高,超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远低于其他医院。


中小卫:下一步,浙大二院在抗菌药物管理智能化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王选锭:当前的AI系统仍呈碎片化特征,例如培训系统与手术用药管理系统相互独立,药学管理与临床个性化脱节。未来,医院计划构建真正的智能体,实现全流程集成。例如,患者入院后,系统可自动预警感染风险;需使用抗菌药物时,系统会管控“应送检何种标本、应选用何种药物”;用药期间,系统会实时监测治疗效果与药品不良反应;甚至可自动对接微生物实验室,将检测结果直接转化为用药建议。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使AI替代抗菌药物管理中九成以上的重复性工作,实现“以机器协助医生”。当然,这需要庞大的专业知识库和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集作为支撑,亦需医生逐步建立对系统的信任。抗菌药物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只要方向正确,持续推进便能看到成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