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作为塞外小镇的代表,承载着七万群众的健康期盼。夹在两家年收入近10亿元的三级甲等医院之间,宁城县铁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天义镇卫生院是同一单位,两个名字曾面临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然而,经过近20个月的大刀阔斧改革,这家始建于1989年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华丽蜕变——三年间,卫生院业务收入从700万元增至2100万元,中医康复科日均接诊150余人次,患者满意度高达96%,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姓健康守门人。

铁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突围之路,始于对基层医疗定位的清醒认知。基层医院就像大家庭里的小棉袄,不必与大医院比拼高精尖,却要把温暖和贴心做到极致。中心负责人张贵江的话,道出了基层医疗的核心价值。作为肩负11个社区7万人口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预防保健任务的综合性机构,这里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开放病床160张,设有内、外、骨、妇、儿等多个科室,在岗职工113人,配备彩超、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以及近100平方米的层流净化手术室,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急诊急救能力。


中医科三年增幅达10倍

张贵江介绍,面对周边三甲医院的竞争压力,中心确立了补大医院之短、优卫生院的发展战略。通过调研发现,大医院侧重疑难病症治疗,却在中医康复、慢性病管理、便捷就医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基于此,中心对科室布局进行大幅调整,将中医康复理疗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把600平米的闲置房间改造成功能齐全的中医诊疗区,配备中药房、煎药室等设施,引进中医诊疗设备18种,储备中药饮片305种,组建12人的专业中医药团队。如今,这里的明火艾灸仪从2台增加到20台,中药煎药机从2台扩充至15台,形成了集针灸、推拿、中药治疗、药膳调理于一体的特色服务体系。


扎完针能直起腰挑担子,比吃止痛片管用多了!这是一位腰肌劳损的果农对中医诊疗效果的由衷赞叹。这样的口碑传播,让中心中医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月均收入从3万元飙升至35万元,三年增幅达10倍,真正实现了银针灸出金效益。2022年,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3项,新增中药熏蒸、中频电治疗等5项新技术,门诊中医接诊6万余人次,住院患者中医药治疗2552人次,中医药及诊疗收入占比达到40%。一面面妙灸神针医百病,医德高尚暖人心的锦旗,见证着中医药特色服务在基层的蓬勃生命力。

精细化管理是中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张贵江说,为破解基层医疗管理难题,中心提炼出"一个标准"的管理理念,构建起覆盖医疗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危急值报告、首诊处理等十二个核心流程,开展诊疗指南、十八项核心制度、"三基三严"等八项专项培训,制定急诊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八大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通过三十七处职能部门的常态化监管,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记录可查。

中心创新推出的三色预警制度,成为医疗质量管控的安全阀近年来,该中心将医疗差错定为红色预警、服务缺陷定为黄色警示、优秀案例定为绿色标识,对每一起医疗事件实行"病例复盘+技能特训"机制。去年内科误诊一例胃溃疡患者后,中心立即启动整改程序,通过全员案例分析、技能强化培训等措施,实现了连续5个月差错率为零的突破。这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让中心在2024年全县医疗质量评比中位列第一,为患者安全筑牢了防线。


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医疗发展的根本。中心建立起每日晨会学习、每月理论考核、每年技能竞赛的长效培训机制:每日利用晨会20分钟开展轮流领学,内容涵盖医学基础知识、诊疗经验、法律法规等;每月组织理论和技能考核并进行效果评价;每年举办医护技能竞赛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同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先后选派6名临床医生赴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医院、赤峰市医院参加骨干培训,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在县医院集中学习,目前仍有4名医务人员在县、市两级医院进修,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此外,通过协调引进2名规培生,进一步优化了医护人员梯队结构,为中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多讲几句话,多跑几步路,多做几件事的理念,以及热心、细心、精心、耐心四心服务,成为中心全体职工的行动准则。中心推行首问负责制,打造医院人人为导诊的服务模式,无论患者咨询哪位工作人员,都能得到全程引导和协助。通过优化挂号、缴费等服务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规范医护人员着装、服务用语和行为,保持诊室和病房整洁;设立院长巡查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中的问题。这些细节之处的人文关怀,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的温暖,也让中心的服务口碑在群众中广泛传播。

建立绩效责任田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改革则为中心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依据两个允许精神,中心打破固定工资田模式,建立绩效责任田考核体系,将治疗数量与质量各占40%、患者满意度占20%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同时,设置收支结余、服务数量等加分项,以及医疗差错、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等减分项,按科室前三年工作量平均值制定基础分值,超额部分按比例分配。

考核机制的革新带来了显著变化:理疗科王医生因多接诊5000余人次,绩效工资比以往高出2万多元;某医生因病历不及时被扣12分,当月少拿900元。干多干少不一样的激励效应,让中心门诊量两年增长近5倍,患者复诊率稳定在91%,形成了人人争先进、事事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在医共体建设方面,中心积极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双向转诊和资源共享。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设备有限的短板,中心建立快速转诊通道,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曾有一位疑似心梗的患者就诊后,中心立即启动转诊程序,将患者及时转至上级医院接受心脏介入治疗,成功挽救生命,事后还组织医务人员与上级医院专家进行病例交流,提升对心梗诊疗的认知水平。


信息化建设为医疗服务插上了翅膀。中心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系统,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患者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咨询病情,医生通过视频通话详细了解症状后给出针对性建议,让患者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便捷服务。同时,中心深耕公共卫生服务,为全镇50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体检服务,刘大爷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心声:以前去县城体检光坐车就要半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高血压管理档案都更新12次了。村医小王独创的健康晴雨表,用气象图形式呈现慢性病管理数据,血糖波动用雨量标示,血压变化用温度线表现,让1000多名慢病患者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床难求成为中心服务
能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会议上,张贵江院长展示了一组亮眼数据这组数据见证着中心的发展成效:去年免费体检参检率达87%,慢病跟踪管理5432人,中医科收入三年增长10倍;2023年完成手术170例,门诊接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5.6万余人次,开展院前急救112次,向上级医院转诊90次,抢救成功率90%;出院病人3500余人,日均住院病人150多人,高峰期超过200人。一床难求成为中心服务能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张贵江说,未来中心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将持续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优化服务流程,满足居民多样化健康需求;在设施设备更新上,定期评估现有资源,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就诊环境;在服务模式创新上,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健康讲座等形式,扩大服务覆盖面和便利性。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心将重点加强老年病预防和管理,提供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等个性化服务;依托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积极参与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基层医疗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有润物无声的坚守。张贵江表示,铁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实践证明,基层医疗机构只要找准定位、守正创新,就能在医改大潮中实现突围。作为全国3万多个基层医疗点中的一员,这里的探索不仅为自身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更为边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中心将继续秉持凝心聚力抓质量,守正创新促发展的理念,用一方诊室托起万家安康,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便捷、温暖的医疗服务,成为塞外大地上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固堡垒。


来源:县域和基层医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