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医院倒闭大潮让医疗界正在上演着一场激烈的优胜略汰的适者生存法则,大环境巨变的背景之下,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思考:未来三年,又有哪些医院将会被淘汰?中国医院的出路又将走向哪里?
据2025年结束已不足百天,医院“倒闭潮”在今年愈演愈烈。
35亿汕头国瑞医院“烂尾”
9月24日,曾规划为粤东最大三甲医院,总投资约35亿元的广东汕头国瑞医院,因项目资金链断裂,被曝“烂尾”;稍早前,经营18年的三级专科医院——成都民生福音耳鼻喉医院于6月申请破产;3月,山东聊城鲁西南医院正式宣告破产,开业至今“烧光20亿、负债12亿”,其院长甚至一度绝食请求援助…
2025年以来,在各地卫健委、人民法院的公告中,已有数百家医院注销、破产,从三四线小城到一二线都市,覆盖全国各地,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令人唏嘘。
MAX_Medica对梳理了其中部分典型的案例:
在相关的公告中,政策影响、管理能力不足等是被提出较多的原因。目前,医院倒闭主要集中于私立医院。但是,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正在“艰难地活着”!据《财新国际》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公立医院亏损面超过60%,形势同样严峻。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经营困难,不得不通过医院合并、科室削减等方式自救,以维持运转。例如,今年4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因经营困难,选择整体并入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此同时,4月杭州市妇产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宣布,联合组建杭州市妇幼保健院,被认为是妇幼类医院破解患者减少、资源闲置的现实举措;6月,安徽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选择“抱团取暖”,宣布组建霍邱县人民医院…要人才没人才,要品牌没品牌,如果不能主动求变,会变得越来越难;既没有三级医院吸引患者的能力,也比不过基层医院受到的财政扶持,是二级医院必须面对的“生存”压力。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23年1-8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全国诊疗人次在三级医院增长了8.7%,在一级医院里增长9.0%,但二级医院却下降了7.6%。
二级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次占比,近两年在持续下降,这表明其在医疗市场中的份额正逐渐被三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蚕食。三级医院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专家资源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吸引了大量疑难重症患者;而基层卫生院则依托便捷的地理位置、较高的报销比例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的强化,截留了部分轻症患者。
二级公立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院更加注重成本控制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分级诊疗政策使得患者就医流向发生改变。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制度设计旨在引导小病、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大病患者更倾向三级医院集中。二级医院处于这一体系的中间位置,在患者分流的过程中,其服务量受到明显影响。在华北一座二线城市中,一家康复医院的院长终于松了一口气。至2024年底,该院康复治疗科的收入,比年初翻了四五倍。
这家从2022年就开始尝试转型,想要从综合医院转做康复专科的二级公立医院,在2024年底,终于看到业绩的变化。
这样的成绩着实让不少同行羡慕,因为二级医院的患者在“减少”。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二级医院诊疗人次数12.2亿,与2016年持平。而这七年间,全国诊疗人次总数已经增加了16.2亿,二级医院诊疗人次占比从15.4%下滑到12.8%。
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强基层”为重点的新医改中,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拿到了最多的资源投入,二级医院受到的关注逊色不少。
二级医院本应承担着医疗体系中“纽带”作用,在承担治疗一般疾病的同时,既要分担三级医院处理疑难重症,也要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然而,患者更愿意去大医院看大专家、在家门口买药,二级医院由此陷入困境。
上海财经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原主任俞卫说,这种现象在城市更为突出,“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二级、三级医院的定位重合度非常高,如果二级医院不想办法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就会在这个体系中逐步弱化”。
2024年12月12日,国家卫健委、民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等,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加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床位数量。
今年以来,大批医院宣布降级、退出医保,原因就是医保局严查和医保改革后医保让医院不挣钱了,甚至部分医院还出现亏损。8 月 29 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卫生健康局发布《医疗机构降级公示》,决定自 2025 年 9 月 1 日起,将眉县槐芽东方医院由二级综合医院降为一级综合医院。四川广元皮肤泌尿专科医院、乐山华城耳鼻喉医院、临夏明瑞医院等多家医院纷纷从一级综合医院申请降级为门诊部。
据专家分析,DRG/DIP 付费改革导致民营医院的平均利润率从改革前的 11.3% 降至 5.7%,甚至有 40% 的民营医院陷入亏损状态。这使得许多民营医院在运营上面临巨大压力,为了控制成本、减少亏损,主动降低等级以适应新的医保政策和市场环境成为一种选择。门诊、住院、手术等直接诊疗服务收费,是公立医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医保报销是医院收入的重要保障,覆盖患者部分医疗费用,但实际收入仍源于医疗服务收费(通过医保结算),2023年数据显示,三级公立医院医保支付占医疗收入比例因地区差异较大,部分医院可达30%-50%。
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公立医院平均40%的收入直接来自医保支付,其中大型三甲医院普遍超过55%。例如北京某三甲医院2023年医保收入占比达58%,这一数据直接显示了在我国大部分的三甲医院还是主要来源于医保收入。以前可以靠医保基金活着的医院,之后是不行的。医保再也没有之前的红利了,还有巨大的风险,建议这些医院特别是私立医院要把医保的收入控制到总收入的30%以内。原来医保收入可以是“爆款”,现在智能是“引流款”了,要重新选择“爆款”了。2025年医保支付改革将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DRG/DIP),专科医院需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否则就会面临亏损风险。例如,部分民营专科医院因无法适应DRG/DIP规则,已出现主动退出医保的现象。同时,近三年,专科医院还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1. 民营专科医院结构性失衡
民营专科医院中83%为一级及以下机构,三级医院仅占2.3%,导致高端医疗资源不足,难以与公立医院竞争疑难重症患者2。部分县域地区专科医院过度扩张,已出现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2.医疗成本持续上升
医疗技术更新和人力成本增加推高运营成本,而医保控费政策限制收入增长,专科医院利润空间被压缩3。例如,江苏某民营医院因负债4400万元被迫裁员200余人。
3. 人才短缺与流失
科医院普遍面临高水平医生招聘难问题,且公立医院薪酬改革可能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公立医院高10-15%,凸显医疗安全风险。
4.分级诊疗与医共体建设
2025年强基层医共体全覆盖政策将引导患者下沉,专科医院需调整服务模式以应对门诊量分流
5. 患者对服务体验要求提升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前实现医疗服务“舒适化、智慧化”,专科医院需投入数字化改造(如互联网医院),但资金压力显著。第一,从治病这一单一的环节往病前预防和病后康复去延展。今年四月,国家卫健委发文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强调要针对体重异常的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体重管理服务。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大三甲医院纷纷设立体重管理门诊,积极拓展康复科在术后恢复方面的正向作用。第二,做好患者的管理,就是患者的私域运营,在私域增加患者的粘性,做到高客单和复购;国家卫健委2025年“舒适化、智慧化”服务目标要求医院具备私域运营能力,如通过小程序实现预约、支付、随访闭环。
公域流量(如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获客成本持续攀升,而私域用户可直接触达且无需重复支付流量费用。例如,通过企业微信管理的患者群体,复诊提醒和健康咨询的触达成本趋近于零。私域运营通过持续互动(如健康科普推送、个性化随访)增强患者信任,某中医馆通过会员等级制度将会员复诊率提升至60%以上。私域运营覆盖院前(健康咨询)、院中(治疗跟进)、院后(康复指导)全流程,某眼科机构通过SCRM系统将患者流失率降低25%。
私域运营可提升非医保收入占比(如高端体检、特需服务),某民营医院通过私域电商实现滋补品半年营收400万元。只会做医疗的技术还不够,还需要宣传,而且宣传的权重会越来越高,做医院的自媒体,做医生的自媒体,有了品牌力再设计出高客单价的服务,比如养生训练营、慢病管理服务、术后康复服务。民营医院因历史事件(如魏则西事件)面临信任危机,私域运营通过医生IP打造(如专业科普内容、直播问诊)可逐步建立患者对机构的长期信任。民营医院通过医生IP打造(如专业科普短视频、直播问诊)可逐步重建患者信任,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的抖音账号通过病例解析视频实现单月门诊预约量增长40%。某医院自媒体发布的糖尿病饮食指南单篇阅读量超50万患者80%的就诊决策发生在线上,医生日常问诊短视频能降低患者到院决策门槛,形成“新媒体预诊-线下诊疗”闭环。未来3-5年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主要来自线上,医院需通过短视频、社群等渠道抢占患者心智,某眼科医院通过“医生IP+患者见证”组合拳实现品牌搜索量提升300%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医院也要随着改变才行。
来源:医有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