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改革的进程中,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改革,深刻地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格局。这一变革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在这场浪潮中,基层医疗机构究竟该选择躺平,还是积极破局?


一、支付改革带来的挑战


DRG/DIP支付改革的核心在于医保基金支付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种打包付费。这一转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在成本控制方面,以往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相对粗放,对成本的关注度不足。而在新的支付模式下,医保基金按照病种预先支付固定费用,这就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控制诊疗过程中的各项成本。从药品采购、设备使用到人员调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打细算。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诊疗成本超出医保支付额度的情况,导致医院亏损。


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也面临考验。DRG/DIP付费强调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诊疗流程、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等都有严格的考核指标。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优化诊疗流程,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时还要确保医疗质量不下降,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患者流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医院凭借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在复杂病种的诊疗上具有优势,吸引了大量患者。而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诊疗能力有限,在DRG/DIP分组中,一些复杂病种的收治可能面临较大的医保支付压力,导致患者进一步流失,陷入“患者少—收入低—发展难”的恶性循环。


二、积极破局的可行路径


面对挑战,基层医疗机构不应躺平,而应积极寻求破局之道,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一)提升诊疗能力


1.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经验。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优秀的医学人才加入。例如,某些地区的基层医院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向招聘医学专业毕业生,并为其提供住房、科研经费等支持,有效提升了医院的人才队伍素质。


2.加强学科建设:结合当地疾病谱和群众需求,基层医疗机构应重点发展特色专科。比如,在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加强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在慢性病高发地区,打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专科。通过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专科,提高在特定领域的诊疗水平,吸引患者前来就医。


(二)强化成本管理


1.优化采购流程: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参与区域集中采购、与供应商谈判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系统,避免药品和耗材的积压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精细化运营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医院的各个运营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例如,通过合理安排人员排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优化医院布局,减少不必要的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1.电子病历与医保结算系统对接:实现电子病历与医保结算系统的无缝对接,确保病历信息的准确传输和医保费用的及时结算。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病历数据进行分析,为医院管理和临床诊疗提供决策支持。


2.远程医疗服务开展:借助远程医疗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与上级医院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服务。这不仅能够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还能让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上级专家的诊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四)融入医联体建设


1.双向转诊机制完善: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双向转诊关系,明确转诊标准和流程。对于超出基层诊疗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基层进行康复治疗。通过双向转诊,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参与医联体内部的资源共享,如共享检验检查设备、专家资源等。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借助医联体的力量,开展一些原本无法开展的检查和治疗项目,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医联体组织的学术交流、培训等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


在DRG/DIP支付改革的浪潮下,基层医疗机构躺平意味着被淘汰,只有积极破局,才能在变革中求生存、谋发展。通过提升诊疗能力、强化成本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和融入医联体建设等措施,基层医疗机构有望在这场改革中实现转型升级,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