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资源整合动作频频。 一家拥有84年历史的三级公立医院,即将在8月16日结束其儿科和妇产科业务使命。 县人民医院宣布关闭儿科及妇产科 近日,某县人民医院发布了儿科、妇产科(门诊、住院部)停止接诊的公告,公告中称,为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妇女儿童医疗服务能力,该县人民医院儿科、妇产科(门诊、住院部)将整合到县妇女儿童医院。 自2025年8月16日起,医院儿科、妇产科(门诊、住院部)将停止接诊。公告表示,有就诊需求的患者可以前往该县妇女儿童医院就诊。 医院官网介绍显示,医院始建于1940年,是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其儿科成立于1980年,科室编制床位52张,实际开放床位52张,其中普儿科42张,新生儿病室10张。而妇产科(妇科和产科)是某医联体相关科室。 而该县妇女儿童医院则是由原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县中医医院妇产科儿科整合而成,是一所集保健、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按照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标准设置的妇幼保健医疗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妇女儿童医院选址位于原某县人民医院旧址,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300张,开放床位160张,据官方发布消息,目前该项目建设已经进入最后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在8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 医院合并潮来了 据了解,县级医院儿科、妇产科的整合并非个例。在运营成本增加、同质化竞争严重、人口结构转型期等多重压力下,不少医院都在选择“另谋出路”。 2024年1月5日-9日,四川南充仪陇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三家医院新政院区的妇科、产科、儿科、儿保科、预防接种科进行优化整合。整合后,三家医院的妇产儿科所有医疗业务调整至县妇幼保健院新政院区开展。 同样是在四川,据报道,早在2020年11月,眉山市丹棱县的两家县医院的妇产科、儿科资源便进行了优化整合。据悉,丹棱县人民医院除儿科急诊保留外,所有相关医疗保健业务合并至丹棱县妇幼保健院,同时后者增挂丹棱县人民医院第三院区,实现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全方位优化整合。 而在江西,2020年5月,湖口县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一则通告,其中提到:县中医医院原有妇产科全部划入县妇幼保健院,实现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要素资源的优化整合。自2020年5月1日起,县中医医院停止妇产科相关医疗保健业务。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以来,四川、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内蒙古、甘肃、吉林、广东等多地已发生十余起公立医院合并事件。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这些医院整合的案例从专科资源整合到全院合并,从“抱团求生”到“强强联合”皆有,可以说,当前县域医疗资源正经历深度重构。 合并潮背后:医疗资源的重构 这场席卷全国的医院合并潮背后,是政策、经济与医疗体系需求的三重驱动。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从顶层设计上打破医院间的行政壁垒,为医联体内医院合并提供了政策的便利。 经济压力则成为最直接的推手。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60%以上的县级医院存在经营亏损,部分医院甚至面临绩效发放困难、工资拖欠等严峻挑战。合并成为集中资源、提升效率的重要路径。 此外,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需求也为整合提供了合理性。三级医院擅长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二级及基层机构以常见病、慢性病管理为主。整合可实现资源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层级医院的整合动机存在显著差异:县域医院多为生存而整合;三甲医院则更多为发展而扩张,在政策限制新院区扩张背景下,合并专科医院成为增强实力的有效方式。 如宁波市第一医院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后,成为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 此外,这两年出生率下降也成为专科资源整合的催化剂。例如,前文提到的某县2023年上半年出生人口仅6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这种情况下,多家医院维持产科业务难以为继,资源整合成为必然选择。
来 源 / 华医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