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徐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管理的通知》,明确了检验套餐的设置情况。 核心要求和之前的类似,包括:严格组套项目管理(拆除非必要组套,参照基础检验组套,新增组套需备案);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分级管理、审核制度,利用信息化监管);加强日常监管(抽查点评比例不低于5%,纳入考核)。 在徐州市明确的检验基础套餐中,包括:凝血四项,肝功八项,肾功三项,甲功五项,心肌酶三项,乙肝五项,肝炎三项,血脂四项,电解质四项,肿标三项共10个基础套餐。 图源:岭北山人 公立医疗机构检验科套餐设置需参照上面市卫健委制定的基础检验组套设置,内部组套应拆尽拆,确需新增组套的,经管理部门会同临床、医技科室论证后,按 "最少够用" 设置并院内备案,放射检查原则上不设套餐。 对医务人员开展全覆盖培训,使其熟悉256项检验、300项检查互认项目及流程。建立互认监测评价激励机制、定期自查分析整改机制。县(市、区)卫健委建立调度机制,监测评价互认情况;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跨机构调阅,提高互认便利性。 此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在“最少够用、动态管理”原则下,浙江要求医保服务项目中的套餐可保留,其他套餐“应拆尽拆”。 并且,浙江省医保局明确了15个检验的组套设置内容: 根据套餐设置,生化常规16项,单独的肝功8项,血脂4项,心肌酶4项,肾功3项。免疫类甲功5项,肿标只剩3项:含癌胚抗原测定(CEA)、甲胎蛋白测定(AFP)、糖类抗原测定CA19-9。 大量解绑检验套餐项目后,问题随之产生。首当其冲的是检验科的分拣效率大幅降低。 据四川某三甲医院检验科技师吕方(化名)透露,「举个例子,以前一个条码直接对应了『肝功能几项』,我们一看颜色就知道送生化。但现在,一管血上面的条码扫出来只有其中一个单项,其他项目我们需要一个一个对着医生的开单进行手工核对,再输入到检验机器上去。」 为了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吕方介绍,现在他们医院目前的要求就是将所有的检验项目全部拆分为独立单位,之后再通过和各个科室的共同研讨会进行「重新组合」。 临床医生的负担同样大幅提高,开检查的繁琐程度提升,得按个点选,不熟悉的项目还需要联系医技科室确认,增加沟通成本。 南方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曹静(化名)坦言,虽然拆了组套,但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确定的项目和之前的套餐几乎没啥改动。「主要就是怕漏诊。」 图源:丁香园社区 “说实话,不开全检查挺没底的,所以拆了之后,我们现在还是一项项加上。”据曹静介绍,这么做导致的问题就是,之前因为有套餐在,抽一管血就够了,现在拆开了,反而需要多抽1~2管。「但相比于漏诊,跟患者解释多抽血的沟通成本更低一点。」 为了顺利度过过渡期,有些医院还采取了一些临时措施,比如把已经拆解的项目重新建立医院内部的“科室模板”,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和拆掉的组套一样,只是为了规避检查和处罚。小编也有看到圈内人开始“兜售”类似的改造方案。 而且,套餐解绑后项目组合多样,信息系统需升级以支持复杂计费和项目管理。 湖南某二甲医院信息科科员张孟(化名)提到,他们医院的系统本来就不成熟,现在所有的检验项目都要内嵌到系统之中,还要按照科室进行对应组合,很难短时间之内进行整合。 「现在还卡在中期审核上,所以我们医院这方面业务已经外包出去了,正在招标中。」 归根结底,主管部门的核心调控目标是压低检验检查的费用,在不增加总体医疗费用的前提下,向医疗服务倾斜,实现腾笼换鸟。 而套餐解绑,大医院相对比较规范,引起的负增长相对不太明显,而中小医院由于长期开展大套餐,管理规范不统一,导致的下降更大。 随着套餐的逐步规范落地实施,下半年的下降将比上半年更加严重。 无论是应拆尽拆,还是最少够用,都将对医院、厂家、渠道商、终端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总之,随着耗材集采、检验套餐拆解,医院的检验科正从盈利中心逐渐转变为成本控制中心,医院运营可谓屋漏又逢连夜雨。 这正是对医院管理者的考验时刻。
来源:丁香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