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薪酬,就是定江山。
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最棘手的难题往往不是“如何把蛋糕做大”,而是“如何把蛋糕分好”。
院级绩效方案出台后,真正决定员工获得感、决定战略能否落地的,是科室内部的“二次分配”。
这最后一公里,走得好,团队士气如虹,战略贯彻到底;走不好,则内耗不断,人才流失,科室发展停滞不前。
这绝非简单的财务操作,而是一场对管理智慧的终极考验。它逼迫每一位管理者回答几个核心问题:
答案,藏在下面这些超越传统、直击本质的实践与思考中。
聪明的医院管理者早已不再使用单一粗暴的“课时费”式分配,而是根据科室特质,选择不同的战略模型。
1. 基础整合模型:让“指挥棒”清晰可见
这个模型结构简单,意图明确:个人系数(保公平) + 工作量绩效(促效率) + 考核绩效(保质量)。
它的精髓在于对“工作量”的精准定义:
2. 精细化点值模型:让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
对于工作量易于标准化的科室(如放射、检验),引入RBRVS(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点值体系,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高级玩法。
某医院超声科的实践堪称典范:他们不仅算总账,更设计了 “基础定额”与“超额奖励” 的阶梯机制。
完成基础工作量后,超额部分按1.5倍系数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工作效能。
更值得借鉴的是其对 “幕后英雄” 的公平对待。
报告书写员的绩效,并未粗暴地与医师的工作量绑定,而是构建了 “工作时长(70%)+ 年资系数(10%)+ 月度考核(20%)” 的复合模型。
尤其工作时长,常规8小时,加班按实计算,这真正承认了不同岗位价值创造方式的差异,避免了团队内部的撕裂。
3. 综合平衡模型:复杂团队的“立体化”激励
手术室、ICU、急诊这类高度依赖团队协作、工作不确定性强的地方,需要更复杂的“立体化”激励方案。某医院手术室的“五维模型”提供了一个绝佳范本:
时间维度:设立加班奖励,并依年资差异化付费,尊重超时付出。
风险维度:评估各专科手术的难度、风险、时间,设定不同风险系数,让绩效向高难技术倾斜。
岗位维度:区分白班、夜班、周末班的价值,对不确定性高的班次设“基础分”,保障基本回报。
能级维度:结合护士层级体系,体现经验价值。
质量维度:直接关联具体事件的奖与罚,守住安全底线。
这个模型的核心启示是:当无法用一个指标衡量所有人时,就用多个指标去公平地反映每个人的综合贡献。
即便设计了精妙的模型,若不能在管理上规避潜在风险,二次分配也可能事与愿违,甚至引发新的矛盾。当科主任同时扮演“团队管理者”和“利益分配者”,甚至“业务竞争者”时,可能利用分配权为自己或小团体牟利,垄断优质门诊、手术资源,或因“面子”而不敢合理获取自身应得绩效,长远来看都会挫伤团队积极性,导致技术断层和人才流失。 >> 系统性破解之道:推行“科主任/护士长绩效独立核算”机制。 由院部基于科室整体的关键绩效指标(如医疗质量、运营效率、人才培养、患者满意度、学科发展等)直接核算科室负责人的绩效,使其个人收入与科室内部员工的具体分配脱钩。这能将科主任的核心职责从“如何分钱”拉回到“如何带领科室发展”,真正实现其角色从“业务明星”到“管理教练”的转变。 个别科室负责人将二次分配视为个人“领地”,分配过程不透明、规则模糊、全凭个人主观好恶,必然滋生不公,激化内部矛盾,损害管理威信,甚至形成“团团伙伙”的不良风气。 >> 系统性破解之道:建立“院级指导、科室定制、方案备案、结果公示”的全流程阳光化管理机制。院级绩效管理部门必须出台明确的《二次分配指导意见》,划定红线与基本原则。各科室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体方案,并必须经过科室民主管理程序(如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最终报绩效办备案。分配结果必须在科室内部进行充分公示,接受全员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赢得员工的信任。 部分科室在进行二次分配时,简单粗暴地将院级考核指标分解到个人,导致考核“上下一般粗”,脱离了科室的具体业务场景和发展重点,无法有效引导员工行为支持战略。 >> 系统性破解之道:赋能科室,进行“绩效诊断与战略转化”。 医院的运营管理部或绩效部门应下沉一线,与科室共同工作,扮演“内部顾问”的角色。通过绩效诊断,帮助科室识别真正驱动其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医院的宏观战略“翻译”并“转化”为符合科室自身特点的、可执行、可衡量的关键绩效指标,确保二次分配的“指挥棒”指对方向。 过度强调个人业务量的极端量化,导致科室内部收入差距悬殊,使得辅助岗位、年轻医师和护士的贡献被低估,积极性受挫,团队协作精神名存实亡,最终阻碍人才梯队建设和科室长远发展。 >> 系统性破解之道: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在合理拉开差距、激励核心人才的同时,必须通过设置团队协作奖、人才培养奖、疑难病例讨论贡献度等软性指标,或参照国家关于逐步提升固定收入比例的政策导向,适当设定保障性收入部分。要反复强调并让制度体现出:任何一台成功的手术、一例成功的救治,都离不开术前、术中、术后整个团队的紧密协作,从而强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文化。 将绩效分配与药品、耗材收入直接或变相挂钩,触碰国家“九不准”红线,不仅是管理上的短视,更是严重的合规风险。 >> 系统性破解之道:强化绩效办的“审核与监督”职能,守住合规底线。 绩效管理部门必须对每一个科室的二次分配方案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确保其完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同时,通过常态化审计和检查,杜绝任何形式的“开单提成”等违规行为,引导科室通过提升技术能力、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来赢得绩效,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医院绩效的二次分配,其终极目标绝非仅仅将一笔钱计算清楚,它是一项深刻的领导力实践和管理系统工程。1、完成从“管控者”到“体系架构师”的转变,致力于设计出公平、透明、能引导正确行为的游戏规则。 2、实现从“业务专家”到“团队建筑师”的成长,关注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成长、价值认可与潜能激发。 3、具备“全局性的战略思维”,将绩效分配与科室发展规划、人才梯队建设、医院品牌塑造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这“最后一公里”,是对管理者智慧与勇气的终极考验。它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重大的机遇。当一个医院的绩效分配机制能够真正激发绝大多数员工的善意、潜力与协同精神时,这家医院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便拥有了最坚实、最澎湃的内生动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