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降温”,学医不香了? 在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中,一个曾被视为“天之骄子”的专业领域的遇冷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曾经分数高不可攀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多所名牌大学出现录取分数线大幅下滑的情况。 张雪峰老师也表示:临床类专业今年分数都出现了下降。 有网友说,看到今年临床医学的录取分数,发现分数相比当年自己考大学时,降的幅度真的很大。甚至有网友说,自己当年读医的分数,放在今年,可以进头部的医学院。 这是否说明临床类专业“爆冷”了? 实际上,分数会受到考生规模、招生计划、试卷难易等因素影响,每年均可能发生动态变化。而高考志愿填报,关键看的是排位,如果招生计划变化不大,高校投档最低排位的涨跌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考生及家长结合时代背景、职业规划、就业压力等因素所做出的综合决定,也可以侧面说明该专业的受欢迎程度等。 对比2023年至今公布的临床医学专业投档情况,一些知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最低投档位次”,确有不同程度下降。所谓“最低投档位次”,就是被投到该学校该专业最后一名学生的位次。高校录取时,只要招生计划没有较大变化,一般来说其排位会相对稳定。 广东情况 广东省是医疗大省,医学教育资源亦相当丰富。 据“2025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广东省有中山大学医学部、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部、汕头大学医学院等9家院校上榜百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这些院校在省内临床医学专业的投档最低排位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也有部分特色专业位次出现上升。 中山大学医学部在“2025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5、华南第1。今年,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在省内的最低投档位次从去年的6535降至今年的8536。 南方医科大学是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博连读)的八所高校之一,今年继续将临床医学(八年制)这一专业,单列为一个专业组,该专业组取得投档最低分650分,投档最低排位是3606,较2023年的3258、2024年的2977有所下降。但仍是该校最热门的专业组。 此外,该校临床医学(五年制)的投档最低排位从2023年到2025年分别是第22283、28691和23705,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内。 广东医科大学是广东省老牌医科大学,至今已有67年历史。今年,广东医科大学扩招100人,总计划招生5600人。临床医学专业是该校知名专业,投档最低位次从去年的71522降至今年的93155。但广东医科大学物理类207专业组开设的智能医学工程(联合学士学位培养),成为该校最受高分考生追捧的专业组,今年投档最低分550分,最低排位81400。 也有部分专业的投档最低排位上涨。广州医科大学于2024年首设临床医学“5+X”一体化专业,为“本-硕-博”贯通培养路径,当年投档位次为13250,今年上升至8669,提升了近5000位次。 特色学科也显现出吸引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九年制)是该校的王牌专业,在物理类和历史类中均为该校的王牌专业组。其中,物理类201专业组投档最低分为604分,投档最低排位为23715;历史类209专业组投档最低分619分,投档最低排位为2062。值得关注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今年特别开设了中医临床学专业,多个特色专业最低排位较去年同专业大幅攀升,包含中医学(铁涛班),中医学(岭南班)等,在物理组202专业组招生,其成绩仅次于该校中医学(9年)专业所在的专业组,位列该校第2名。 《2025年广东省本科投档最热专业组高校排行榜》 (物理和历史类)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山东、浙江。 如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今年计划在山东招5人,最低投档位次是109,较2024年的83位次有所下降。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在山东省本年度相关专业投档位次排名第二,投档最低位次从2024年的182,降至今年的221。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浙江省的招收人数减至4人,分数线、投档最低位次排名第一,分别从去年的708分、59位次,降至今年的694分、256位次。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今年在浙江的分数线和投档最低位次分别是694和259,较去年的703分、162位次略有下降。 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社交平台上,“临床类专业降温”等已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有网友表示医学类专业“爆冷”,甚至“临床马上和土木一桌了”,称医学学制较长,学医的辛苦程度远超普通专业,再加上扩招、学历越来越卷等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 真实情况真的有这么夸张吗? 从媒体报道的相关数据看,临床医学录取位次的确存在普遍下跌趋势,但恐怕还不至于到“暴跌”的程度。如,以山东为例,如果把本科扩招的因素加入,这种下降应该基本在正常范围,无法和2022年的土木大跌,以及2019年财经类大跌相提并论。 造成这一现象的底层原因,或许是就业难带来的高分考生对“确定性”的追捧。 今年提前批录取中,无论是在哪个省份,上海海关学院与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两所双非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大有超越一众985高校的趋势。与之相关,大量军警校,以及公费师范生(定向)录取分数也都大涨。高分考生大量选择双非高校、行业性学校与专业,导致了各类著名高校以及传统的热门专业的分数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还有就是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招生量增长带来的虹吸效应。最近5年开设人工智能的高校大幅增长,招生量也显著增长,优秀理工科同学纷纷转向这一领域,也就客观上造成了优秀理工科同学学医的相对减少。 这其中也有一个时代原因,就是临床医学本身确实不再像前些年那么火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疫情期间临床医学暴热有着时代背景。伴随新生儿数量的下降,人口的减少,与之相关的行业也必然发生变化,对临床医学而言,首先就是产科的式微,然后就是儿科,以此类推。 同时,不少年轻人难以承受10多年学医的寂寞,恐怕也是难以回避的因素。 一般而言,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硕博连读也需要8年,加上3年规培,选择学医者,如果顺利走上医生岗位也已经是11年后,这对年轻人来说,学习的时间成本太高了。在有更多选择面前,他们转向非医学类专业也是正常的。 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医学院校的持续增加。2016年“双一流”建设启动,大量著名高校纷纷抢办医学院,其中一个主要目标还是看中了论文的产出:医学是论文的高产区。据统计,今年招收临床医学的高校近200所,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 所以,综上所述,各地临床医学分数的下降,大概率只是一个正常波动,和很多其他专业相比,也是一个正常的周期变化,不宜过度放大,更不能和土木这种颠覆性行业变化相比。 年轻人对学医不必过度悲观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个行业未来的供需变化。考虑到未来人口的减少,一切与人口有关联的服务似乎都会萎缩。 但医学有所不同。其他行业都有“中年危机”,而学医者恰恰是越老越吃香,所谓“老中医”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医学更注重经验的积累。一个医生,做100台手术和做1000台手术,显然是不一样的。其中最需要的是认真的态度,因此更适合多数人报考。当然前提是,年轻人有兴趣,愿意认真学,也耐得住10余年的学习寂寞。 而从就业角度来看,在人口的老龄化过程中,医疗服务需求会提升,和康养关联的需求以及相关专业也会成为“热门”。 因此,年轻人对学医不必过度悲观。医疗的需求是稳定存在的,关键是你能否学好医术,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医,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
来 源 / 华医网综合整理自广东卫生在线、医学界、新京报、丁香园社区、南方网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