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山大学纪检监察机构强化对附属医院监督持续提升问题发现和预警能力》的报道,在医疗行业内引发热议。报道指出,中山大学纪检监察机构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附属医院的监督体系实现由数据驱动的全程智能监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5)


图片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智能化监督实现早发现、早预警


据中纪委的报道,今年以来,中山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制定方案,要求各附属医院深入查找短板弱项、深刻剖析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一项年度选题任务进行补强。在此要求下,中山大学各家附属医院均开始建设智能监督系统、构建大数据预警机制。


中山大学纪委和监察专员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把权力清单流程嵌入风险防控体系,实现‘药品—处方—患者’全链条可追溯。”通过信息整合、数据共享与智能分析等手段,医院管理实现了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防控”的转型


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在线审核系统的应用是“事前防控”的典型案例。在医生提交医嘱时,系统发送了一条弹窗提示:“‘冠状动脉搭桥术加收’须有‘冠状动脉搭桥术’医嘱,请核查。”通过自动拦截不符合医疗服务项目规范的医嘱,这一系统帮助医护人员规避了违规风险。


孙逸仙纪念医院则以深汕中心医院为试点,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的纪检监督预警系统。该系统连接处方、药品、耗材、收入等多个数据模块,设有“药占比监控、诊断、检验检查”等三大智能监测单元。当系统发现药品用量突增、用途异常或跨科室处方等情况时,会自动触发预警,推动医院及时约谈、提醒、整改,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在药品管控领域加入数字化手段,对电子处方、电子医嘱、病历系统等多源数据进行整合,通过算法交叉比对,精准识别“分解处方”套购重点管控药品这一风险点,真正实现了从“监督一点”到“规范一类”的转变。这种方式打破了信息壁垒,使监督工作更具穿透力,维护了医保基金的安全。


医保监管数字化转型全面落地


中纪委的这篇报道既是对中山大学体系内部的监管手段升级总结,也是全国医疗监管智能化转型的缩影


其中,医保部门作为医疗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力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监管效能。在过去,医保监管往往依靠人工抽查或举报线索,效率低、取证难、覆盖面小。如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成为医保监管的重要手段。


国家医保局早在2023年就已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全面建立智能监控制度,实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控,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监管的基金安全防控机制(国家医保局,2023)。今年,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部门联合推动“药品追溯码”这一数字化监管手段全面落地,对药品实现从生产、流通、销售到报销的全过程追踪(国家医保局,2025)


在智能化监管机制下,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显著提高。,在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下,一旦系统识别出不合理诊疗、虚假住院、重复收费等异常指标,便会自动触发预警或飞行检查(国家医保局,2025)。同时,自2024年国家医保局全面启动药品追溯码在定点医药机构的采集和监管应用工作以来,截至2025年已累计归集药品追溯码530.98亿条


过去的人工检查如今正被大数据监测替代,实现全链条闭环监管。据国家医保局通报,2024年全国医保部门共追回医保资金136.6亿元,同比增长近30%,这背后正是大数据监管的力量。


监管严了,医护的压力却变小了?


监管的目标从来不是增加负担,而是让医疗体系运行得更规范、更安全。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下,监管却是更严、更细了,但对医务人员而言,数字化系统的升级也是一种新的保护机制,能够减轻医护的工作负担


近日,国家医保局通报了一批“异常数据引发的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其中“一医院为73岁老人开展无痛取卵”这一异常数据被医保局关注,医保局当天派出人员核查,结果却发现这是医生在填写诊断时“误选”了错误项目。一次笔误却引发了一场飞检,让医护遭受了一番调查和一次批评。


医院质控的要求让医护人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对自己的文书工作进行检查,而人不是机器,就算进行了仔细核查,有时候也会出现“73岁老人无痛取卵”这样的错误。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智能弹窗”则为医护带来了一张“安全网”。智能系统的辅助下,医生在开具处方、填写病历、录入数据时会实时收到提醒或校验提示,防止因笔误、代码选择错误或政策理解偏差而带来违规风险。


这正体现出数字监管“事前提醒、事中防错”的功能定位。过去,医生若因误录项目导致违规,往往在医保结算后才被发现,面临约谈、处罚。如今,系统通过算法校验、逻辑匹配、关键词识别等功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警示,帮助医务人员自查自纠。这种机制实际上在保护医生的执业安全,也让监管更具温度。


同时,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筛查也能帮助医生和医院及时发现常见问题及背后的制度漏洞,以“预警一类”促进“治理一域”,助力医院实现管理体系升级。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就以预警发现的普遍性、规律性问题为契机,推动修订完善制度机制,实现由解决具体问题到建章立制、优化治理的有效转化。


这类智能系统的推广反映出医疗监管理念正转向以预防为导向。数字监督的核心不是处罚,而是控风险;不是加压,而是增效。智能化系统帮助医务人员筛查、减少违规风险,提升业务合规性,在保证医保基金安全、医疗领域廉洁的同时,也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更简单、更安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